食品券,尾大不掉的美式“粮票”
2019年07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提到粮票,很多中国人会想到计划经济和物资短缺,而很难把它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挂上钩。但你知道吗?在美国,也有一种通行已久的“粮票”,这就是传说中的“食品券”制度。
  7月23日,特朗普政府发布新规,将对“补充营养协助计划”(SNAP)的参与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据美国农业部预计,如果特朗普的改革能够成功,将为联邦政府一年节约25亿美元开支,但这将使约310万人不能再通过食品券获取免费食物,并将影响大批食品公司、超市的营销产业链,因此此举引发了民主党议员和若干公民团体强烈不满。
  食品券到底是种什么东西?实际上,如果你能看到这种券的真容,会发现它真的和粮票长得很像。券上印着美国建国者们的肖像,还标有一美元、五美元、十美元等面额,美国底层民众凭着它就能到商店购买食物。那么问题来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美国,为啥也要发行这种“粮票”呢?
  这事儿要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1929年,突然爆发的大萧条让大量美国人失去了工作,失业率一度飙升至15%,很多家庭饥寒交迫,美国建国以来首次出现了大批儿童因买不起食物而营养不良的状况。面对如此惨状,1932年小罗斯福竞选总统时向选民们许诺,将由国家发放资金补贴,让孩子们能填饱肚子。这种主张当然获得了大批美国底层民众的拥护。
  但当小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想要履行竞选诺言时,却遭到了国会的严厉抵制,旨在给民众发补贴的《紧急救济法》连续四次提交国会都被高票驳回,连与罗斯福同党派的大多数民主党议员也不赞成他的这项主张。
  无奈之下,小罗斯福总统只得打了个擦边球,改而推行《食品救助法》,向穷人发放食品券,以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食物。为了防止被发放的食品券货币化,法案还特别规定,食品券不能买卖,只能在特定的商店购买食物,再由国家出资从这些商店回购食品券。
  在二战及其后的岁月中,食品券一度被认为帮了美国平民们大忙,从1939年至1943年,在计划实施的最初4年中,一次性或多次性受惠的美国人累计达到2000万人次,覆盖了美国近一半的县(郡),政府总计耗资2.62亿美元。最高峰时,食物券计划同时资助了400万人。罗斯福通过这项政策成功地拉拢住了美国赤贫阶层,使其不至于倒向法西斯主义,维持了美国社会的总体稳定,因此随着1944年罗斯福的连任,食品券制度获得了延续。
  然而,二战结束后,原本只做救急之用的食品券却变了味,按说此时美国经济已经完全复苏,食品券应该作古,但作为一种不领白不领的补贴,想废止它必然要得罪大批底层民众。相反,后任历届美国总统为了拉拢选民,还会放宽食品券的发放条件、提高食品券的额度。另外,主管发放工作的美国农业部为了凸显其存在感,也乐于加大食品券的发放力度。
  其结果就是,美国今天的食品券变得有些尾大不掉,美国不少州可以领取食品券的家庭收入其实并不低,例如在夏威夷州,如果一个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5万美元(约34万元人民币)以下,这个家庭就有资格领取食品券。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每月可以领取的食品券是217美元(约1492元人民币),四口之家就可领取868美元(约5968元人民币)。考虑到美国农产品价格较低,如果家里再有一两个饭量小的,食品券很容易花不完,这使得很多低收入家庭靠食品券过上了不低于美国中间收入阶层的生活。
  由于食品券过于优厚,私下买卖食品券成了一个屡禁不止的问题,干扰了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而施行食品券的行政成本并不低,据统计,联邦政府每发放1美元食品券,就要消耗2.5美元税款,不少经济学者直呼这是赤裸裸的浪费。
  所以,在号称不养懒汉的美国,食品券就成了一个非常扎眼的存在,这就难怪特朗普要下决心改革它了,只不过他的改革确实阻力很大,毕竟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