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恶扬善的七十二泉太守
2019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吕允山  
 
  龚易图(1835~1894),字蔼仁,号含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自幼才智过人,五岁开始读书、作文,十一岁读完了《四书》《五经》,十三岁读古文、作策论、习制艺,为参加科举,走向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咸丰三年(1853)十九岁的龚易图参加县试列第七名,次年参加府试得第一名,第三年参加院试得一等第五名。咸丰九年(1859)连续参加了礼部的会试和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位列二甲第七名进士。同治七年至同治十年(1868至1871)任济南知府,在济南任上曾刻有一枚闲章,自称“七十二泉太守”。
  这位“七十二泉太守”文武双全,战功赫赫。以灭匪之功奉旨升任济南太守不到三年,他内抚外防,惩恶扬善,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同治七年(1868)正月,龚易图初到济南知府任上,携跟随曾格林沁平定捻军之余威,一举将在逃的枭匪萧羊、马金贵、马文良等擒拿归案。不久,又捕杀以杨单、马三聋仔为首的十多名作恶多端的响马贼,从此自江南入山东境至德州,再无劫案发生。
  龚易图初到济南府任职时,了解到历城县捕役横行,特别是绰号“十虎”的一伙,鱼肉乡里,无法无天。龚易图屡出重拳,严惩“西门虎”、“坐山虎”,敲山震虎,“余悉敛迹”。在龚易图来济南之前,济南府衙积压了大量未审案件,他上任后立即组织人手处理,一年竟审结了上千件积案,一时“社会安定,监牢一空”。
  同年四月,龚易图主持创修济南府城隍庙,祭祀咸丰年间的济南知府陈宽。陈宽,字栗堂,道光年间进士,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县)人,到山东做官,为官清廉。陈宽任济南知府时,正值太平军北上袭扰山东,他在历城及四境训练民团,积极筹备防御。同治元年(1862年)陈宽被授济东道台,未满一个月,病逝于任上。据传,同治八年(1869年)的一天,济南知府龚易图和历城知县同时梦到陈宽,陈宽向他们说,他已经奉敕命成为济南府城隍,苦于没有专门的庙宇,需择地修建。第二年,龚易图在将军庙街原八蜡庙以东修建府城隍庙,供奉有胆有识有为的前任知府陈宽。规模宏大的府城隍庙建成之后,龚易图甚为得意,特别邀请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题写了“明远坚是”的匾额,高悬在大殿之中。
  八月,济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诛杀安德海”的事件。当时慈禧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冒充钦差,擅出宫禁,并打着为太后办差的名义,一路上耀武扬威,借机敛财。时任济南知府龚易图协助丁宝桢擒拿安德海,并在济南将其就地正法。他在《霭仁府君自定年谱》中记载“太监安德海私自出京,假充钦差在德州骚扰,德州牧密禀予,予禀中丞(山东巡抚丁宝桢),中丞命官擒拿,并据奏奉旨就地正法,予承其讞”。
  由于龚易图为官励精图治,深受当时山东巡抚丁宝桢赏识,高度评价他为“明达过人,操行端谨;久历营务,熟悉戎机;正己率属,不事依阿;整饬地方,宽猛得宜,事皆修举,洵属才具干练,气局深远,体用兼备之员。”因为他政绩突出,同治九年(1870)丁宝桢向朝廷举荐全省贤能守令,龚易图列为第一名。同治十年(1871)龚易图奉旨升任登莱青兵备道兼海关监督。离任前他作了《济南留别》一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平生辞逆旅,临别意踌躇。而况三载居,此邦实我娱……春风济水明,物我相涵濡,简书促命驾,眷念无由渝。”
  龚易图不仅做官颇有政绩,而且多才多艺,诗书画皆有较深的造诣。他在早期千里勤王,征战沙场之余,亦常常即兴吟咏:“磨盾风传檄,鸣鞭夜赋诗”;“巨刃摩空孤月黑,鸱鸮夜叫云无色”;“书生亦具常山胆,盾墨横飞遍汴淮”,豪情壮志,溢于言表,龚易图在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磨盾枕戈,殆无宁晷。”为后人留下一首首军旅诗作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战功显赫,文武兼备的儒将形象。
  拜读龚易图的诗选,无论在主题的把握上,还是形式的驾驭上,都显示出极深的功底,用词浅显易懂,但意境深远,脍炙人口。不仅描写重要历史事件,宏大的战争场景的诗作震撼人心,生动传神,就是他一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小诗也颇显功夫,读来生动形象,妙趣无穷。
  如《园居秋日杂诗之六》写荔枝:
  罗襦红透雪肌肤,六月蝉鸣万斛珠。  我是江南已归客,荔枝识得主人无?
  《之七》秋蚕作茧:
  青虫食叶吐秋丝,做茧辛勤苦自知。  忽梦罗浮成五色,是周是蝶尚迷离。
  在济南知府任上,龚易图给济南留下了许多名联墨宝,浙闽会馆馆内有一副对联:“同是南人四座高风倾北海,来游东国两乡旧雨话西湖”,内涵丰富,对仗工整。
  大明湖历下亭一联:“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
  此联说的是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和李白同在古齐州(即今济南市),游踪齐鲁,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时任北海太守(益都)的李邕得知此事,连日赶往齐州与杜甫会面。会见的欢宴就安排在新建的历下亭上。早已名满天下年届六旬的李邕与杜甫把酒言欢,谈诗论史,为此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自此以后,千百年来,历下亭吸引了世世代代文人墨客前来拜谒,抒怀古之情,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演绎了多少名士风流。龚易图的对联把这一段诗坛佳话的重大历史意义,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了出来——李邕的豪举成就了当年一桩文坛佳话,也成就了“济南名士多”的千古盛名,如今看来济南着实应该感谢李北海。
  龚易图在同治八年(1869)五月,来到龙洞祷雨得到应验,久旱逢甘霖,大喜过望的龚易图亲笔书写了“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一联,至今镌刻在龙洞洞口的石壁上,并题款“庚午(1870)夏五月祷雨得应,郡守闽县龚易图书”。除了这些,大明湖小沧浪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铁公祠联“相与落新诗,正柳槛风疏,篷房露冷;不堪谈往事,看月儿东坠,燕子南飞。”都是龚易图给济南留下的宝贵的诗书艺术瑰宝。
  在与诗人知府作了一番时空穿越交流之后,我不得不说,无论是做官的政绩,还是作为诗人的文学成就,这位惩恶扬善的“七十二泉太守”绝非浪得虚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