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产前咨询与诊断中心马运荣——
两挑援疆重任,将仁爱进行到底
2019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唐首政 通讯员 胡金祥

  从繁华市区到戈壁沙漠,从水土不服到融入当地,从语言不通到沟通无碍,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产前筛查与诊断中心主任马运荣两次援疆之行,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新疆英吉沙县用精湛的医术,为孕产妇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也与当地医生、患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让她有了一段难忘而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两次援疆行  她书写了奉献之歌
  她是工作狂,有着一股使不完的钻研劲与严谨的工作态度,她是同事眼里的好伙伴,更是患者心里的好医生。她就是马运荣,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产前筛查与诊断中心主任,两次勇挑援疆重担,呵护着英吉沙县女性的健康。
  尽管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初到英吉沙县,还是超出了马运荣的预想。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一些政策扶持购买的胎心监护、B超等设备也因没有人会操作而搁置,马运荣和同事在克服水土不服的同时,一刻没有停歇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当地妇幼保健意识薄弱,大多数孕妇孕期基本上没到医院检查,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数据资料,在救治急症患者时增加了很大难度。”马运荣说,更关键的是沟通障碍,抱着对每一个孕产妇负责的态度,马运荣利用休息的时间狂补维语,以便在诊疗时更全面细致地了解患者病情,进行科学诊治。
  规范病历书写、带教查房、手术示教……并配合当地卫生局,对英吉沙县的妇幼专干进行妇产科专业技术培训。在她的眼中,援疆不仅仅是看几个患者、做几台手术,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医疗知识、技术要领、临床经验倾囊相授,建立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除此之外,针对当地妇女常见病多发、妊娠期并发症多、缺陷儿多的情况,马运荣和同事从根源做起,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向全县老百姓宣讲普及妇女保健知识。
  首次援疆回到济宁后,马运荣在医院担负起了组建产前筛查与诊断中心的重担。2014年春,新一批援疆行又要开始了,此次为期三年,得知此事,她陷入了强烈的思想斗争中。“纠结,太纠结了!新疆那边的确缺乏专业的医疗人员,三年的时间可以为当地做更系统的事情,但是想到我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产前诊断中心,也真是割舍不下。”再三权衡下,最终马运荣还是选择了继续援疆。
  马运荣为当地患者诊治。
  马运荣为孕妇做胎心监护。
  三年援疆工作圆满结束,再次回到自己热爱的产前诊断事业中来,产前诊断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已经从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当时已经50岁的马运荣除了完成日常繁忙的工作,还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产前筛查与诊断的新知识,尽快掌握最前沿技术,并将中心积累的数据分析总结,加强科室管理、改进工作流程、优化团队服务意识、严把医疗质量,积极开展新业务,使中心产前诊断达到了先进水平。
  在院领导的统一调度下,形成了妇产科、儿科、影像科、检验科以及遗传实验室等科室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有序开展产前诊断各项技术服务。中心下设了遗传咨询门诊、羊水穿刺室、产前筛查室、无创DNA采血室、产前诊断实验室等。目前,中心共进行产前筛查349974例,检出高危孕妇16659例;羊水穿刺10586例,基因芯片检测784例,检出各类异常核型550例,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有效降低了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提高了出生人口质量。
  马运荣坦言,“我们医院承担着全市的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一个孩子出生后几年至几十年的健康,远期风险是非常大的,必须做细做扎实。能做的诊断在这里做,不能做的可以将他们转诊到做的最好的医院,尽可能地让老百姓少走冤枉路。让每一个需要诊断的孕妇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结果,把好出生缺陷的第二道防线。”

归来再学习   她挑起产前诊断重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