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传染病医院临床一线医生,用医德仁心守护百姓健康
用真心换真情,让医患零距离
2019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唐首政 黄健恒 通讯员 刘峰 何子轩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逐渐被控制,但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手足口病等仍然常见。济宁市传染病医院的医务人员常年累月与这些“病毒”、“细菌”打交道,每天面对传染病患者、接触大量感染性物品。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将自己献给了心爱的医学事业,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去,病房就是家,患者是亲人。
对生命负责,他在一线时刻准备着
  蓝帽子、隔离衣、隔离鞋、防护口罩……12日上午,济宁市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区(五病区)科主任吴福仓在清洁区穿戴好一切后大步走进病房,为患者检查身体。
  众所周知,结核病中的肺结核,也称“肺痨”,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患者的痰液、飞沫等传染性强、危险大。这种让不少人心存畏惧的呼吸道传染病,却是吴福仓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
  工作23年,吴福仓也见证了医院的发展。刚工作时,医院治疗病种还是以乙肝、水痘、麻疹等病种为主,2010年起,医院在原有病种的基础上,承担起结核病患者临床救治工作。
  记者走进病区,这里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几乎所有人都戴着防护口罩,气氛略显紧张。“虽然学了相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刚开始大家还是会紧张,习惯了就好了。”吴福仓说。工作多年,他一直战斗在传染病救治工作第一线,职业暴露的风险始终伴随着他的工作生涯,他也时常听说个别同行险些染病的事情。
  曾有一位已经确诊合并艾滋病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大咯血,用药物控制不住,需要进行穿刺引流、介入手术。“当时是我同事负责这名患者,为了防止医务人员被感染,手术后还要吃一段时间的阻断药物,有些药物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吴福仓坦言,一边是患者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一边是医务人员面临的感染风险,但每当看到生命急需救助时,作为医生,责任远远超过了恐惧。
  对待工作,吴福仓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目前病区住院患者60多人,无论周末还是法定节假日,他每天都坚持查房,了解每位患者的情况,无论时间多长,无论身体多累,对患者的诊治及进行复杂操作他都会亲自参与,总是保持着随叫随到的状态。
  吴福仓(右一)与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引进先进技术,让诊疗服务再升级
用实际行动消除误区,帮患者放下自卑
  闫绪锋为患者做电子胃镜。
  陈合民(左)检查患者病情。
  在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有一名医生叫“老闫”。“老闫”其实并不老,这是患者给他的尊称。作为一名“80后”医生,也是医院消化内科、特诊科主任,闫绪锋始终恪守医德,精益求精。
  从非典时期的严阵以待,到禽流感、甲流感,麻疹流行,再到埃博拉、登革热病毒输入等,每一次闫绪锋都冲锋在前,从未退缩,赢得了患者及同事的一致肯定,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还获得了“青年岗位能手”荣誉、“勤勉廉洁最美家庭”称号。
  一年春天,麻疹患者猛增,“忙碌、加班”成了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常态。一天下午,刚入院不久的一位成人麻疹患者突然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情况十分危急。闫绪锋闻讯后立即前去查看,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为“麻疹并发脑炎”,第一时间积极抢救,脱水降颅内压,并行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检查,证实了“麻疹并发脑炎”的诊断。经过5个小时的积极抢救,患者转危为安,此时已到晚上9点,患者的儿子也匆匆从外省赶来,看见亲人已脱离危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医学发展迅速,医生需要不断学习。闫绪锋注重新技术、新疗法,他学习掌握了胃镜诊断技术,在医院开展了规范化胃镜诊疗,积极甄选病例,努力推进学科建设。为进一步方便使用和管理,医院将电子胃镜、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放射介入、人工肝等相关检查诊疗项目进行资源整合,统一管理,成立了特诊科,闫绪锋也挑起特诊科主任的“大梁”。
  “特诊科仪器设备多,诊疗项目多,诊疗病种多,这些设备有哪些功能,如何操作都要熟练掌握,这需要每个科室人员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闫绪锋深知责任重大,平时加强科室人员理论知识、技能操作、院感防控等方面培训,逐步打造出一支思想先进、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的医护团队。
  “一切为了患者”不是一句空话,闫绪锋十几年的临床一线工作就是最好的诠释。
  在医院看见八病区副主任医师陈合民的第一眼,就觉得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提到肝炎,不少人都为之色变,陈合民所在的八病区,是以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主的病区,面对肝炎患者,他经常拉着患者的手亲切交谈,让他们焦躁、自卑的心,在他这里有了着落和依靠。
  陈合民说,曾经听一位患者说,自从邻居知道他得了乙肝,只要看见他端着碗出来,人家就直接回家避开他。其实这并不是个例,由于大家对肝炎认识不足,导致不少人对肝炎患者存在歧视,可想而知患者要承受多大的身体和思想压力。“患者把最珍贵的生命都寄托给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全力以赴地呵护他们,想方设法把健康还给他们?”
  陈合民介绍,前期详细了解病情进行确诊,是后期有效治疗的关键。在病毒性肝炎方面,抽血检验才能准确判断。肝炎是“隐秘的杀手”,因为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都是在检查其它病症时发现的,当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已经是比较严重了,“肝炎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就怕到了肝硬化再发展成肝癌,每次看到这样的患者,都觉得十分惋惜。”
  在治疗时,不仅最大限度地缓解病情,陈合民也更加注重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宣教,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每种传染病都有它相应的传播途径,外界有误区,我们讲科学,每一名医护工作者,基本上都是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宣教。”陈合民说。在科室,他视患者为亲人,言传身教让他们放下心中的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患者更视他为亲人、恩人。无数患者慕名而来,康复而去,有时患者来院检查时,还把家里收获的杂粮、水果等土特产背过来,只为了表达一份心意,一份感激之情。
  由于社会上对传染病还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传染病医院目前缺人才,也不容易留住人才。“总要有人做这些事,要承担这些风险。”陈合民坦言,其实传染病并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可防可控,如果患有乙肝或者有家族史的,要及时检查就医,孕妇还应该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乙肝的母婴阻断。“除此之外,希望更多的年轻医生正确认识传染病,能积极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