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名为《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文章火爆网络,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大学博物馆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据公开资料显示,重庆大学于10月7日开馆,馆藏的342件文物由该校教授吴应骑捐赠,早在2016年,吴应骑捐赠时就向媒体表示,这些文物都是经过相关专家鉴定的,非常珍贵的文物占到了60%以上。
可打脸的是,吴教授嘴中的这些非常珍贵的文物却被一个业余爱好者直斥为赝品。从文章中看,这名业余爱好者并不是毫无凭据,他不但指出了哪些文物为赝品,甚至连真品的来龙去脉说得也很清楚。特别是,这名业余爱好者的论断还得到了不少业内权威人士的认可,这就让重庆大学博物馆陷入了极度尴尬的境地。如今,为了彻查此事,重庆大学成立了调查组,15日开始该馆已经闭馆不对外开放。
不得不说,重庆大学这轮风波,正是个别高校博物馆乱象的一个缩影。
高校博物馆,本是舶来物。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座具有高校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于1683年诞生于英国牛津大学。该馆的藏品主要来自英国贵族阿什莫尔的收藏,其中包括武器、货币、徽章、服饰、美术品、民族文物、动植矿物标本等多领域的珍奇异宝。此后,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很快成为一座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并且为大学博物馆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定位奠定了基本模式。
我国的高校博物馆,起自1905年。这一年,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创办南通师范学校后,受到日本博物馆的启发,决定创办博物馆作为南通师范学校的附属机构,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具有学校性质的南通博物苑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博物馆的诞生,同时还代表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初创。此后,我国高校博物馆陆续创办起来。
如今,建设博物馆,已成为了高校的潮流。高校博物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仅在于学校教学与科研,还在于启迪民智、服务社会大众。作为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窗口,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大学的形象和标志之一,代表着大学的校园文化,可以说是衡量高校综合水平新的标准。特别是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高校博物馆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然而在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其中,赝品问题,成为了高校博物馆绕不开的话题。
梳理相关报道可知,这几年,国内高校建博物馆闹出不少被曝光接收赝品的笑话。如2015年,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据称是国内高校首个陶瓷主题艺术馆,180多件藏品中,大多数都是浙师大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收藏家李舒弟的个人捐赠。之后被收藏界知名博主“花市暂得楼”(本名梁晓新)连发两篇博文质疑,声称这座陶瓷馆为“国宝帮”策划,在收藏界掀起轩然大波。
2016年,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将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校方就此宣布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当时被部分业界人士质疑这6000件藏品为“赝品”。
2019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号称展出了张伯驹书画作品三十余件,却被张伯驹的后人打假,称展品中涉嫌存在大量赝品。
为什么高校博物馆频入赝品坑,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按理说,博物馆在接受民间捐赠时,必须要过文物鉴定这一关。毕竟,博物馆与其他产品陈列不同,文物真伪是生命线,缺乏真实性,其相应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就是无源之水。特别是,高校博物馆,更应该将文物鉴定视作“生命线”,因为它的展品关乎学生对历史人文的思想认知,不能丝毫“掺假”。
没有把文物鉴定工作做实做细,正是高校博物馆频频陷入赝品泥坑的重要原因。
回到这个事情,从目前的新闻报道来看,重庆大学博物馆的确在开馆前,曾组织一批专家进行了文物鉴定。2016年1月,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微信号曾发文称,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重庆大学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就吴应骑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
在这次评估过程中与会专家毫不吝啬地为吴应骑所捐的文物送上了溢美之词:“吴应骑藏品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体系完善,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符号,部分藏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学研究价值,拟捐赠的藏品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价值,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显然没有这些专家说的这样“美好”。《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在网络热传之后,有媒体曾采访了文物专家,对于重庆大学博物馆中被质疑为“赝品”的藏品,这位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绝大多数已经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如:电镀金镶人工合成绿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宝石的乌龟,把电镀工艺和人造宝石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展出的一件“唐三彩女俑”,不仅挂蓝,挂的还是现代才有的洋蓝,比圆珠笔涂得还蓝。那张柿饼脸,那双斗鸡眼,也大大突破了唐代审美的下限……事实和新闻的反差,让人们不得不对这次文物鉴定工作打个问号。
客观说,目前很多高校博物馆在文物鉴定方面是短板,像资金、技术、人才都跟不上。但越是能力不足就越需要审慎而为。其中比较务实的方式是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说到底,高校收到捐赠自然开心,但文物不比寻常物品,唯有经过严格鉴定,才是对双方负责的做法。
此外,在这次事件中,重庆大学博物馆的资质也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重庆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重庆大学博物馆是一个民间博物馆,未在该局报备审批,重庆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调查。《博物馆管理办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就此而言,重庆大学博物馆需要解释的显然不只是藏品真伪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