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积极践行着“工匠精神”,把每一项日常工作都打造成精品,互联网部网络控制室信息与通信调控管理专工唐琳,用最朴素的实干诠释了“匠心”内涵,今年被授予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网工匠,并入选2019年第二届“齐鲁工匠”名单。
敬业凝“匠心” 从业25载见证发展
11月22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国网德州供电公司网络部见到了正在工作的唐琳,一台工作用的笔记本电脑、一摞文件井然有序地摆在工位之上。
“当初因为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专业调剂的方式就读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专业,1993年毕业后进入国网德州供电公司从事系统开发,这一干就是20多年。”回忆起自己系统开发的经历,唐琳满脸欣慰,从第一套系统的漏洞百出,到今天全面完善的自主研发系统,从三五个人到今天的多个团队,她见证了电力信息通信系统发展与进步。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被誉为电网的“神经系统”,关系电网的安全运行,是全市电网安全和德州公司各项业务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但是,网络故障复杂多样,系统运行繁复枯燥,为了能全面解决系统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唐琳立足岗位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分析了近万个故障,练就了一手快速处置网络故障的“绝活儿”,只要网络出现问题,她通过“望、闻、问、切”就能精准发现问题并迅速解决。
同时,积极组织面向市县公司开展“技术门诊、巡诊”活动,解决网络运维疑难问题400余项,赢得了网络诊断“老中医”的赞誉。为了快速提升公司信通运维人员维护及故障处理能力,她总结了自己多年的运维经验,编撰完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案例实录》,该案例实录已成为公司信通运维人员的随身“宝典”。
25年来,唐琳和同事们同甘共苦,全力以赴,一直保持着信息通信系统“零事故”的记录,保证了电网安全和电力有序供应,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能更好的把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2012年,唐琳领衔组建了“信心飞扬”德州公司首批创新工作室,带着年轻的同事们集体创新创效,为一线生产汇聚智慧力量,培养出了一支人人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团队。她也被同事赞为传递创新的“火炬手”。
2012年3月,创新工作室用半个月时间,跟着巡检员参加设备巡视,熟悉电力设备巡检的全过程管理细节,提出了用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支撑,集成移动位置服务技术、电力GIS平台、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嵌入式软硬件开发等技术的《基于位置服务的电力移动GIS巡检系统》的方案。
试验,试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攻克多种难题,使得系统无论在室内或室外,都可保证获取位置信息的无缝衔接。该成果取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获得第六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三等奖,为企业节约资金300多万元。
“我就希望看到年轻人不断成长,让团队时刻保持创造力,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真正地帮助到他们。”对于“信心飞扬”创新工作室的创办初衷,唐琳希望能够立足职业需求,着眼新技术,不管创新,让更多方面、完善的软件系统被应用。
传承育“匠才” 创新工作室汇聚新生力量
创新炼“匠技” 攻克难题硕果累累
在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唐琳积极倡导“自主开发”。“我记得当初我们开发第一套系统的时候,什么相关材料都没有,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都需要从外地卖资料回来自己研究。”想起第一次开发系统重重困难,唐琳记忆犹新,在没有充足的技术资料,没有外人指导、没有好的开发环境情况下,为了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他们就搜集零星的资料,搭建简易的开发环境,依靠自学研究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构建软件模型,反复修改如万千条蚂蚁般的源代码,有时需要经过十次、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反复调试。
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醒了又继续干,通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达旦。正是由于日以继夜、只争朝夕,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首个德州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软件《电力生产检修全过程管理系统》一次性成功上线,顺利通过了省公司验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德州十个县供电公司范围内推广应用,此项创新为公司节约成本158万元,获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三等奖。德州公司也成为全省供电行业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开发能力的单位。
接着,输电线路管理系统、网上话务管理系统……她一发不可收拾,家就成了她第二个工作室,一个个软件就这样在无数个星空陪伴、灵感汇集的夜晚诞生,到现在她已成功研发了十余套软件,自主研发的软件《基于BSM的监控预警系统》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