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曾是济南的“网红”打卡地
2019年1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永红   
  
  在济南市的所有区县中,天桥区是唯一以辖区内的历史建筑物命名的,这座历史建筑就是火车站东侧不远处的天桥。
  从济南站乘火车,无论是北上京津冀,还是东去青烟威,天桥都是必经之地。列车刚开始启动,还未加速,天桥就已经一闪而过,很快被淹没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中。而回首沧桑历史,天桥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天桥的兴建与济南的铁路发展史息息相关。1904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铁路的开通打开了古城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对于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火车的到来也给城市带来了新问题。横跨东西的铁路线将市区和北郊分割为南北两部分,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也限制了市区的北跨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大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当局开始在火车站东侧兴建上跨胶济铁路,连接南北的过街天桥。这是省内建设最早的跨铁路桥,比青岛1924年修建的第一座跨铁路桥“定庵桥”早了13年。
  初建时的天桥规模很小,也较为简陋。建成后的天桥为单孔下承式钢筋混凝土桥,长415米,净跨度为16米,跨桥净高仅有5.2米。南北引桥均由黄土堆砌而成,路面也是黄土覆盖。在北侧还有一条通往官扎营街的东西向引桥,俗称为“天桥尾巴”。当时的桥面净宽仅有4.5米,两辆汽车会车都很困难。虽在桥的东侧建有两孔地道桥,但净高也只有2米多,宽只有4米。且桥下排水不畅,逢雨必淹,有时积水深达1米多,经常造成交通堵塞,乃至交通中断。因铁道上方净跨度和高度均有不足,既影响大型货物的运输,也影响了铁路股道的扩容,制约了铁路运输的发展。
  尽管如此,建成后的天桥在周边众多低矮平房中仍然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从桥下经过的人们需要抬头仰视,故人们称之为“天桥”。天桥的名称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对天桥进行全面整修,桥面铺上块石,两侧安装了铁护栏和路灯,桥体两侧的土坡上也栽种了松柏树木。改造后的天桥比过去靓丽了不少,并逐渐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地标。1955年,原以数字顺序命名的济南市第四区更名为天桥区,并沿用至今。
  据老济南回忆,由于当时汽车很少,运煤炭、拉砂石等货物运输多以人力地排车、三轮车为主。而早期的天桥桥面和桥下的人行道坡度很大,拉车过往很是吃力,因此在桥下形成了一种新的职业——拉套子。当时周围的官扎营街、宝华街一带棚户区居住着很多生活艰难的人家。附近的大人孩子经常手拿一根套子绳站在桥头,远远看见拉货的地排车过来,赶紧上前把绳子往车上一挂,帮忙拉着上坡过桥,一次可以挣个5分1毛的,以此补贴家用,非常辛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天桥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扩建改造。1972年老天桥拆除,次年年底重建工程破土动工。作为济南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市政工程,新天桥于1975年7月1日党的生日当天“惊艳亮相”,正式竣工通车。
  重建后的天桥是当时省内最大的跨铁路桥,据说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旱桥。新天桥扼守铁路咽喉,联通胶济和京沪两大铁路干线;贯通南北市区,连接大纬二路和济泺路两大市区主干道,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作为当时省城的地标式建筑,天桥成为一大城市景观。当时的外地游客下了火车或汽车,除了去大明湖、趵突泉之外,总要到附近的天桥看看。用现在的话来说,天桥就是当年的网红打卡之地。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同村的一位大哥从济南旅行结婚回来后,向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天桥如何雄伟高大,桥下骑车上班的人流如何浩浩荡荡,令人震撼。
  新天桥建成后,除北侧第3个桥孔留作连接官扎营街和天桥街的通道外,其余桥孔均进行了封闭改造,改建为商店,其中多数以经营五金百货和自行车摩托车为主。只有位于最北侧桥孔下的教育书店,是其中唯一带有书香文化气息的所在。几十年来,在济南上过学的学生,很少有不知道天桥下面教育书店的。这里的教材课本和辅导书、参考书最多最全,别的地方没有的,这里一般都能买到,因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和家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