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辉是烟台冰轮集团的一名电焊工。二十余年来一直扎根生产一线。利用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进行员工培养、技术攻关、工艺创新等。工作室成立以来完成培训近700人次,完成容器焊接接头技术改进与工艺等技改项目10余项。实验室研发团队研发的CO2 螺杆压缩机获得了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 者 吴佳
通讯员 刘晓林 郭一博
不能光靠蛮力
应该锤炼技艺
“我1995年进入冰轮集团被分配到车间做焊工,一进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叮咣的声音刺得耳朵发疼。”孙志辉告诉记者。
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尽所能做好,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凡事不能光靠蛮力,还要考虑怎么做,做的不好,问题出在哪?原因是什么?身为一名工人,就应该不断锤炼技艺,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血液,“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永不满足。”
孙志辉的脸上、身上、胳膊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疤点和伤口,仅一条胳膊上,就多达三四十个疤点,身上的更是数都数不清。孙志辉对记者说,一方面要忍受着火花的四处迸溅,一方面还要忍受着高温下电焊光对皮肤的炙烤。焊接保护气体多为有害气体,加上电焊光对身体的刺激,皮肤经常爆皮,经过三四天,前胸脯就跟蛇蜕皮似的,一下就能撕下一大块来,一个夏天能撕三四次。
困难是成长的试金石。在业内,紫铜焊接是很难“玩转”的技术。2004年,在制作除霜机过程中,孙志辉第一次接触到紫铜管焊接。管路工艺复杂、角度刁钻、温度难控,翻阅大量的技术书籍反复调配试验,最后突破了预热与融合温度等技术难关,使焊接合格率达99%,对产品外观质量要求极为苛刻的客商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2006年,在给上海汽车厂商焊接配套产品时,我们又拿下了一块硬骨头。”要焊接的钢板厚度只有0.2毫米,比常用的白纸稍厚一些,焊接时喘气粗点儿都会造成焊缝焊穿,干好这活儿,不但要技术上高、精、尖,心理素质上还要稳、准,为了干好这批产品,孙志辉天天下班后拿小板专心演练,经过高强度刻苦练习,最终焊接的这批产品全部一次性探伤合格。
创新取得成绩
传承更有价值
记者了解到,孙志辉进行各种技术创新和改革20余项,使焊接生产率平均提升了三倍,产值也提高了很多,且以焊接技术为突破口,率先实现了焊接技术在化工、食品、汽车等领域项目的破冰。2013年,烟台冰轮集团以孙志辉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评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5年成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除了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孙志辉还在技术传承上下足了功夫。孙志辉在集团内统一了焊接培训标准。按照焊工技能培训规程要求,制定了培训大纲,编制了培训项目、焊接规程,规范了试件和焊材;统一实操手法一致性。抓住技能教学四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向学员系统讲授焊接操作技能全过程,采用示范操作表演,使学员通过观察获取知识,掌握培训项目操作要领,注重学员反复进行实操训练。重点加强巡回指导工作;在练习过程中,定时检查学员练习项目,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要求,并做好培训记录,保证了教学质量。
2017年,山东省总工会举办中德“山东巴伐利亚”产业工人焊接技能大赛,孙志辉作为培训指导老师,所指导的选手在烟台市的选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分别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后期在山东省的选拔赛中又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如今,孙志辉已经带出了100多个徒弟,50人取得技师证,40多人取得高级技师证,其中3人获得“齐鲁首席技师”称号,4人获得烟台市“首席技师”称号,2人获得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得烟台市“技术能手”称号。他在社会培训的人员中99%取得技师资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