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耳朵可别随便掏
听力障碍遗传占六成,还有不少外因造成
2020年03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市民赵先生一家在无限期待中迎来宝宝出生,然而不久便接到孩子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消息。接下来的检查更是打破了他们的侥幸,孩子听力真有问题。可是,夫妻俩百思不得其解,两人听力都很正常,为什么宝宝会听不见?也有父母疑惑,孩子耳朵能掏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新生儿最好进行听力筛查
  “听力正常的夫妻,确实有可能生下听力障碍的宝宝。”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济南市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主任林倩告诉记者,胎儿孕25周—26周左右时,就具备了听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宝宝,出生时听不到外界的声音。
  林倩介绍,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者达2780万人,每年新增聋儿大约3万例。通过听力筛查,可以在新生儿期就发现宝宝是否有听力问题。
  “宝宝出生时还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出生后48小时,就可以通过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听力问题。”林倩说,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污染、某些药物及宫内感染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听力障碍,还有60%的听力障碍由遗传因素导致。
  林倩解释说,我国耳聋的遗传因素主要由GJB2、SLC26A4、12SrRNA、GJB3这四个基因突变引起,正常人群中大约5%携带耳聋基因致病突变,不过,不一定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杂合携带者会有50%的概率,将突变基因遗传给宝宝。也就是说,若父母携带同一基因突变,自身不表现听力障碍,但可能将各自突变的基因遗传给宝宝,从而导致宝宝生下来就耳聋。
  林倩告诉记者,检查发现,赵先生夫妻二人都携带耳聋基因,并遗传给孩子,造成宝宝一出生就有听力障碍。由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还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孩子出生后,建议进行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
掏耳不当会造成外伤
  “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提前干预,避免或延缓耳聋发生。”林倩说,对测出有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的新生儿,通过及时用药指导,规避耳毒性药物,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耳聋。对携带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的夫妻,通过孕前指导、遗传咨询,也能降低生出聋儿的风险。
  林倩指出,随着年龄增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还在上升。引起听力障碍的原因除了遗传,后天环境也不容忽视。
  “超过85分贝、持续2小时以上的噪声,可造成听力损伤。”林倩说,手机或音响的耳机若使用不当,也是很大的噪声来源。林倩说,如果外界噪声较大,比如在马路、公交车上,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耳机声音调大;如果长时间佩戴声音较大的耳机,耳朵的外毛细胞得不到休息,就会受损,影响听力。
  林倩提醒,除了感染性因素,慢性中耳炎等也会影响听力,在临床中,婴幼儿最常见的是耳外伤,其中,“掏耳朵”不当造成的耳外伤就不少见。
  “很多孩子并不是因为耵聍多被掏耳朵,而是妈妈感觉耵聍在耳朵里不干净,需要掏。其实,耵聍是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正常产物,耳道内的纤毛会将耵聍从耳道里慢慢清除,人的耳朵本身有自洁功能,正常情况下不需要掏耳朵。”林倩说,如果耵聍比较多,也不建议家长自行处理,最好找医生帮忙。
听力问题越早干预越好
  “有听力障碍,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就什么都听不见。”林倩说,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及早发现宝宝听力问题,从而给予相应的早期诊治,可以将听力障碍导致的不良后果降至最低。
  研究表明,对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最佳干预时间,是在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出生后6个月内配戴助听器,并进行语言康复治疗;听力障碍程度为重度以上、助听器效果欠佳的,1岁左右就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孩子重获听力,保证语言、认知等正常发展。
  林倩告诉记者,给孩子配戴助听器时,要了解孩子精确的听力状况,需要“量体裁衣”式检查、调试,而不是仅仅买一个助听器。当然,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自然具备正常的语言功能,还需要全面康复训练,特教或康复老师会指导家长帮孩子建立聆听的习惯,锻炼口、唇、舌部的肌肉灵活度,训练孩子聆听、发音的能力。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即使是极重度听力障碍宝宝,也能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林倩说,若孩子交谈时老是要求对方重复、稍远距离叫名字不答应,就要到医院检查,警惕迟发性耳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