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京剧院《奇袭白虎团》复排首演
“戏不离技”和“技不离戏”的典范之作
2020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黄体军

  “弹上膛,刀磨亮,杀敌豪情满营房。单等冲锋号角响,尖刀直插敌胸膛……”7月31日和8月1日连续两晚,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在济南梨园大戏院成功完成复排首演,从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和掌声可以发现,这部剧不愧是山东省京剧院的“看家戏”。
  《奇袭白虎团》能够成为“看家戏”的艺术秘诀在哪儿?有两句京剧谚语可以体现——“戏不离技”和“技不离戏”。所谓“戏不离技”,是说再好的内容和剧情,如果没有高超的可观赏技巧,就很难让人欣赏。而“技不离戏”,是指技巧无论多么精湛卓绝,如果不能和人物与剧情紧密联系、有机结合,那也只能是油水分离。《奇袭白虎团》在艺术实践上堪称“戏不离技”和“技不离戏”的典范,这也是它征服观众的法宝。
原版电影主创担任导演
  《奇袭白虎团》是山东省京剧院20世纪60代,以朝鲜战争中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歼灭韩李伪军白虎团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现代京剧。197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上演,宋玉庆演严伟才,方荣翔演王团长。由此成为现代战争题材的京剧样本。
  “《奇袭白虎团》的艺术表演难度在京剧界是少有的。”此次复排,山东省京剧院特邀请了参加过电影《奇袭白虎团》拍摄的白云明和张连成担任导演。今年75岁的白云明曾做过电影《奇袭白虎团》的武打设计。白云明对演员特别强调要“真实,有激情,演出军人的气质”。他告诉记者,这部戏不同于其他戏的一大看点是,载歌载舞,文武兼备,无论唱还是舞都很吃功,对演员是很大的考验。尤其是武戏中的高难度动作,如观众最期待的看点,第六场“插入敌后”中,主角严伟才和尖刀班以各种不同的姿势从两米高处“下高”,动作优美刺激,观众看了很过瘾,但作为演员演起来难度高、危险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受伤。
  “《奇袭白虎团》是省京的看家戏,但复排很少,原因就是能演严伟才的演员很难找,会唱念坐,但不一定有打的武艺;会武艺的,唱念坐又不一定行!”白云明感慨道,“尤其是从5月中旬开始排练到现在两个月多来,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加上天气炎热,此剧能最终成功上演,实属不易!”
十年后再担主演功力深
  《奇袭白虎团》一剧的艺术表演难度高固然是一大看点,但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表演技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物和剧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气质。剧中严伟才的扮演者、现年41岁的孙卫安对此有深切的体会。
  十年前《奇袭白虎团》复排时,作为文武老生的孙卫安就演过严伟才,十年后再演,他自称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是巨大的考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严伟才这一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处理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无论是处理唱腔还是高难度武戏,都要从人物出发,贴近人物,贴近剧情,表演才能落到实处。”
  孙卫安说,考验最大的是动作难度最高、最密集的第六场,出场一段唱,接着隐蔽舞蹈,翻崖——从两米高处前趴下高落地接跳叉,然后又是一段唱,紧接着是排雷舞蹈。“几个高难度动作下来,已经气喘吁吁,但又不能让观众看出来,必须控制好气息,沉稳地唱好下一个唱段,这样才符合人物形象的要求和观众的期待。”
  孙卫安的师父是言派名家任德川。孙卫安告诉记者,为了塑造好严伟才这一人物,在唱腔处理上,他借鉴了言派的很多特点。“言派的演唱,字清而不飘,音立而不摊,声音清润响亮,圆中有方,声情并茂,特别擅长表达细腻的感情。”
  作为一部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唱段唱腔设计上也很有独到之处。全剧共九场,在唱段上综合交叉运用了二黄和西皮各种板式,渲染战场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状态。在主角严伟才的重要唱段中,细心的观众也许会发现有两个特别容易出彩的嘎调。
  孙卫安告诉记者,第一场中的西皮流水“打败美帝野心狼”唱段最后一句的“打”字,和第五场西皮快板最后一句“定叫它白虎团马翻人仰”的“它”字,都是嘎调。唱到这两字时要突然比前一字调门翻高数度,如青锋利剑,直刺清空,爆发出高亮美的激越之声,对强化主人公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豪情会起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而观众听了也会特别提神,唱好这两个嘎调极容易成为观众期待的看点和喝彩之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