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强谈创作:
“导演”不是外壳儿,要凭一股内劲
2020年08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宁海强,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导演,被称为鹰派导演,作品大多聚焦军旅生活。近期,宁海强导演在山东影协承办的“全媒体时代电影创作思路与方向培训班”上,通过云直播形式,向青年导演分享了几十年来导演生涯的故事和经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睿

山东是我导演
生涯的起步

  山东是宁海强导演的故乡,他祖籍青岛胶州,跟随父母在烟台蓬莱成长,他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1974年,他从蓬莱一中考入新疆军区话剧团,开始了军旅生涯,后来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1989年,宁海强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谈起山东,宁海强导演满眼亲切:“山东不仅是我的家乡,这片土地还是我做导演起步的地方,给了我很多灵感和素材。”1991年,八一厂拍摄历史战争电影《大决战》,宁海强被分配到了淮海战役摄制组,取景地在潍坊昌邑,“故事发生在山东,取景也在山东。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这样的历史故事、这片土地的人民都非常打动我。”
  宁海强导演也偏爱将山东作为取景地,2012年在拍摄《中国骑兵》时,他选择了山东沂蒙影视基地作为拍摄地点。拍摄时需要一块玉米地作为取景地,拍摄马队骑兵的踩踏镜头,还要设置炸点,制片组当即联系了当地百姓,但当地农民听说电视剧的剧情是关于八路军如何歼灭日本侵略者时,坚决不要剧组的钱,“我们当时很惊讶,被这里的淳朴民风所感动。”最终在摄制组的坚持下,这户人家收下了赔偿。
  宁海强导演认为山东的影视素材丰富:“不只是沂蒙老区,像烟台、潍坊、枣庄这些地方都有战斗的故事,甚至青岛的红瓦建筑,背后都有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要做导演
不要“演导演”

  面对青年创作者,宁海强语重心长地多次提醒:“‘导演’不是一个名称和空壳儿,也不是追求文艺范儿,要做‘导演’不要演‘导演’。”
  导演在影视作品中承担首脑、指挥官的角色,“千万不要把你职业、专业的东西,转变成生活中的‘快感’。”宁海强说,很多人认为“导演”听上去是一个高大上、体面的职业,但这份职业需要有基本的理论基础,还要将历史、生活、人物融合在作品中,更要将生活中的感受、感慨、冲动、激情沉淀下来,去抓取创作那些最生动的故事,这需要一种内劲儿,而不是一个“导演”的虚空外壳儿:“作品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观众的认可,要比别人喊你一声‘导演’快乐得多。”
  宁海强回忆起自己十五六岁刚入伍时进行步兵训练,看到老班长动作标准,枪托打在胯骨上的声音行云流水,节奏感非常帅气,“我拿起步枪,就想学那个样子,脑子里想的就是那个外在的帅气。”训练的时候也学着打胯骨,结果把木质的枪托弄劈了,受到了处分,老班长后来对他说,“那个功夫不是你能敲出来的声音,是含在身上的一股内劲和力量。”宁海强说,无论你做什么职业,职业的名称有多高尚和神圣,一定要注重内在的本领和力量。
  宁海强认为所有动人的故事一定是经过了生活的提炼。谈起自己执导的金鸡奖最佳处女作电影《弹道无痕》,他回忆起上大学之前,在新疆军区文工团的日子,有一次他们去往海拔较高的一个军事哨所,那里缺氧严重,宁海强看到一个哨兵,吃着高压锅中的粥说:“只要我们站在这,中国的版图就不会缺胳膊短腿儿。”电影拍摄之前,他给所有的领导和同事讲这个故事,“这个经历让我抓住了一个魂,当时古装戏盛行,军旅题材不吃香。但我就想用一个故事展现一个普通士兵的辉煌,把辉煌通过日常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展现出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