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品牌院系巡礼——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匠
2020年08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品牌院系巡礼—— 老牌专业创新不断, 汽车工程系专业设置有远见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编辑:汪泷 组版:李腾 校对:李从伟
专题
新闻
找记者 上壹点
B03
  汽车工程系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是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系。现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2”本科专业(与临沂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对口贯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普通专科、省现代学徒制及校企合作班)、新能源汽车技术(普通专科及校企合作班)、汽车智能技术(普通专科及校企合作班)等3个专业。
  现有教师46名, 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博士4人,硕士33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突贡专家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首席技师3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名,高级技师16人,技师20人,具有国外研修经历教师11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新能源专业成热门
联合汽车巨头提升教学品质

  7月24日,虽然已是暑假时间,学生们都已经放假回家。但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的一间实训室里,系里的教职工们围坐在这里,聆听行云新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教学培训中心总监房德将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授课。
  “这间名为分控联动实训中心的实训室,是我系刚刚建成的,通过采购比亚迪E5整车以及按系统分解成的实验台,未来形成整车-分块-整车的教学体系。”系主任刘猛洪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于2016年才成立,在汽车工程系还属于较为“年轻”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而言,这样的投入意味着系里对未来汽车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精准定位。
  当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未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一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明星品牌的相继崛起之下,学院汽车工程系也较早的意识到了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对相应人才的庞大需求。刘猛洪回忆说,对于汽车工程系这个学院内的老牌院系,虽然2016年成立该专业时有些遇冷,但近两年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今年预计将招收3个班。”
  为了在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中保持领先,汽车工程系在组建了新能源汽车的实训中心之外,依托“山东省优质校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这两块“金字招牌”,今年也与吉利控股集团下属的人才发展集团签订了协议,“吉利集团将派出高级工程师来校任教,并将吉利大学的培训项目落地我系。”此外,刘猛洪还说,院系也正在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进行洽谈,“未来我们将按照这些新能源汽车巨头的需求,以‘冠名班’的形式为他们定向培养人才。”
新旧专业两开花
精准定位让学生易就业

  而作为学院的老字号品牌专业之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招生规模相较往年也有所减少。究其原因,刘猛洪坦言,随着乘用车技术不断完善、性能越来越好、新技术的广泛推广,以及驾乘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所以“疑难杂症”越来越少,“与过去相比,乘用车领域的检测与维修人才缺口已经减少了。”
  为此,该系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为支撑,今年及时向大型商用车的检测与维修领域转型。刘猛洪告诉记者,如今随着国家经济腾飞,交通运输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物流等行业更是蓬勃发展,“商用车的保有量激增,对这一块的检测与维修开始出现人才缺口。”所以,今年该系与重汽、一汽达成合作,联合举办“订单班”,下一步将向这些商用车巨头培养输送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
  此外,作为今年首次招生的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则再次展现了汽车工程专业对未来汽车行业就业形势的敏锐判断。刘猛洪介绍说,该专业以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知识技能为基础,主要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智能产品制造企业、售后技术服务企业等,“关注汽车行业的学生、家长应该能够发现,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将不输手机。”
  所以,今年这一新专业将招收30名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刘猛洪透露,院系已与吉利集团达成合作,以“冠名班”的方式进行订单式培养,“我们将按照吉利集团的产业需求标准来培养人才。”为此,目前院系正在积极搭建更加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组建强大的教师团队,“我们已经着手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传感技术实训室,未来还将斥资建设车辆线控实训室和无人驾驶实训室,实现为汽车智能技术领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系里的老师们在实训中心跟着房德将总监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电子信息工程系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发展的系部,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1987年就开始招收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大专普通生。现设“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共6个专业,其中软件技术“3+2”专本贯通专业,衔接济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该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较高,企业经验丰富,现有专职教师5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硕士以上学位30人,涌现了一批省市级教学名师、能手、师德标兵。系部现有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综合布线、物联网机房等27个高标准实训室和一个物联网研究所。该系坚持“产教融合、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国际名企开展合作,现与中兴通讯、联想集团、电科院南京第五十五所等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实现了培养与就业的直通。
  今年6月份,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们,第一次走进了位于实验楼的“工匠工坊”。这四座新落成的“工坊”,是该系与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每座工坊都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都是当下和未来最热门的互联网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系副主任王秀芳介绍说。
  在实验楼里,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看到这四座工坊时,恍惚以为走进了一家颇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王秀芳说,这就是工坊的一大亮点,“采用的是企业化的工作室,有工位、有实验台、有研讨区。”因为是校企人员联合入驻,进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所以学生在这里学习犹如在互联网企业入职上班一样。
  而作为工匠工坊的最大优势,莫过于这里的教学内容。王秀芳介绍说,工匠工坊内的教学内容采用的都是互联网企业的真实项目,“一些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可以公开的研发项目,都被带进了工坊。”在这里,学生犹如普通员工一样,跟着互联网企业的“师父”一起做项目,项目完成后学生还可以领到相应的薪酬。
  王秀芳告诉记者,该系每年在全系大一期末遴选优秀学生,自大二起就进入工匠工坊学习,“这一年内他们就在工坊里,和互联网企业的普通员工一样上班、下班、搞研发。”而这样的模式让这些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真实的科研项目,在完成了一年的“工作”之后,往往凭借着优秀的实践经验而被各类科技企业提前“挖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学生们在工匠工坊里跟着师父做项目。
校企联合高标准制定教学体系 学生入校先举行“拜师仪式”
“工匠工坊”带来企业真实项目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极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而之所以该系能够搭建起诸如“工匠工坊”这样现代化的实训平台,不仅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作为学院的品牌专业群之一,十余年如一日的“开拓创新”精神,更得益于该系厚重、坚实的教学实力。
  记者了解到,依托山东省优质校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这块“招牌”,该系拥有全院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包括软件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王秀芳说,在当下全国各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大学术环境下,“工匠工坊”也属于电子信息工程系对现代学徒制的一次延伸。
  王秀芳解释说,所谓“现代学徒制”,直白些说就是“招生招工一体化”,“学生入校即入职。”在该系,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两大专业的新生,和其他院系的新生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开学第一课居然是“拜师仪式”。王秀芳告诉记者,现代学徒制采用的是“双导师制”,学生在学校有老师,在企业还要有师父。
  “每个学期,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在校学习之外,都要去企业里设置的岗位上,像普通员工一样边学习、边工作。”目前,“现代学徒制”是该系联合济南博赛共同推进的,这家位于济南、为华为培养网络工程师的高科技企业,是按照华为的标准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未来,表现优异的学生不仅会获得博赛的就业推荐,还有机会进入到它的关联企业入职。”
  而为了让该系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拥有更多选择,更能够契合互联网领域众多产业的信息化升级,今年该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首次开设了人工智能方向,“我们已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预计将招收1-2个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