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英灵的守护者
2020年08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原馆长宋爱华
  1971年秋,刚刚踏出校门的她,被组织选派到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作讲解工作。自此,她就像一名战士一样在那山里一待就是40个年,孤独地坚守在天福山起义遗址。2007年,她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是山东省唯一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唯一上台做典型发言的代表。她就是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原馆长宋爱华。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每当想起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时候,再苦再难我也心甘情愿。”
  宋爱华出生在天福山脚下,从懂事起就常听天福山起义的故事,革命前辈的英勇壮举,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1年,文登县委决定修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17岁的宋爱华成为一名讲解员,从此踏上了与大山结缘、与烈士为伴的人生旅途。
  要在偏僻的大山里工作和生活,谈何容易。宋爱华与其他三个姐妹克服着重重困难,住宿,只能挤在当年胶东特委起义议事的旧庙里;粮食,要从十余里远的家中往山里背;吃水,要到一里外的沟底去挑。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面对困难,她们没有低头。在山上生活,还要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山上的蛇比较多,稍有不慎就会被蛇咬伤。结婚后,丈夫和女儿都随着宋爱华到山上居住。一次女儿遭到了蛇的袭击,女儿祈求母亲:“妈妈,咱们搬下山吧。”面对女儿的苦苦哀求,面对大山下的烈士忠骨,两难之中宋爱华还是选择了留下。
  “环境设施虽然简陋,但每当看到纪念馆发生变化的时候,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与宋爱华一同进山的三个姐妹相继离开了大山,但这并没有动摇宋爱华守山建园的信念。
  在天福山的老崮峰下,长眠着武装起义及战争年代牺牲的279位英烈。先前的烈士陵园,因没有专人管理,烈士坟茔只是一个个小土堆,四周杂草丛生。为了给后人留下一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宋爱华决定自己动手,重新修整园区。在烈士坟茔的四周,栽上了花草树木,同时砌成了长50米、高2米的34条台堰。为了把每个烈士坟茔标记清楚,她同石匠师傅一起,把每一位英烈的姓名、地址、牺牲年月等等,一一刻在石碑上,并在每个碑顶铸上了一颗红五星。每逢清明节,她都要把红五星油漆一新。为了使纪念馆的环境更加优美,她还对园区进行了绿化。听说南京雨花台有雪松、龙柏等优良树种,她就托亲拜友,买来了100棵幼苗,精心栽植到烈士陵园周围。听说石岛、荣成有桂花、香元等苗圃,她就骑着自行车,带上干粮,一次次把花苗带回来。几年来,她跑遍了荣成、石岛、高村、文登等附近城乡,行程达3200公里。大水泊村于洪山老大爷,被宋爱华的事迹感动了,主动把自己养了近30年的金枣、金橘等花木,无偿赠给了纪念馆。如今,纪念馆上百棵高大的龙柏直冲云天,近千盆鲜花绚丽多彩,不是花园胜似花园。
  纪念馆建成后,馆内的展品较少,文物史料也十分缺乏。为了把教育内容搞得更加丰富,更加形象直观,宋爱华动了不少脑筋。为收集起义主要领导人理琪同志的遗物,她先后到过牟平、栖霞、招远、烟台等地。理琪同志的墓碑,就是1977年她与烟台博物馆的负责同志几经商谈后,从烟台运回来的。1992年,她听说在文登、牟平等地有一批散落在民间的天福山起义文物,就只身前往追寻,几经周折,终于收集到了革命前辈用过的书籍、谱写的歌曲及照片等10余件珍贵实物。如今,馆内的300多件文物,大都是后来从民间追寻来的,这些资料对传播天福山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作岗位虽然平凡,但每当把先烈的英雄事迹传播出去的时候,我心里感到格外充实和自豪。”
  作为一名纪念馆工作人员,岗位极其平常,但责任十分重大。只有把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做好,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工作态度。这些年来,宋爱华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要当好一名讲解员,首先要说好普通话。刚开始当讲解员的时候,宋爱华还是一口文登话。为了练好普通话,她买了一台收音机,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一有空,就跟着收音机学朗诵、练发音,即使回到家也把时间用在练习普通话上。母亲劝她有空去逛逛商店,买几件像样的衣裳。她说,练不好普通话,讲解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穿什么也不美。为了练好“理琪慷慨就义”这一章节,宋爱华反复琢磨语速和声调,让父母先当听众,讲解到动情处,宋爱华流泪了,父母也流泪了。
  30多年来,宋爱华接待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达60多万人次,最多时一天要接待5000多名群众。有一年夏天,文登一中、二中的3000多名学生同时来到纪念馆。为了把活动组织好,她将学生分成三个批次,分别在纪念馆、起义旧址、烈士陵园三个教育点同时展开。最后,在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许多学生在聆听了宋爱华声情并茂的解说后,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做合格的接班人。1995年夏天,原天福山起义领导人于娘的亲属于永伟一家,晚上九点多来到纪念馆。当时宋爱华已经休息了,但她二话没说,立即满含深情地讲述了天福山起义的每一个细节,感动得于永伟一家不知说什么好。
1993年3月,山东电视台到天福山拍摄《理琪来胶东》。宋爱华领着摄制组从前山到后山,不停地奔走、解说。一天中午,她把摄制组带到起义旧址时,突然两眼一黑,不省人事。当她醒来时,已经住进了医院。由于常年的劳累,宋爱华患了高血压、肾结石、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原本打算住院治疗,但今年以来,文登、威海、烟台一批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党员前来参观,馆内人手不够,她就一拖再拖,最后恶化成面瘫,但宋爱华丝毫不后悔。
(文登区双拥服务中心 供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