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打造海上“移动牧场”
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青岛开始建造
2020年1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效果图。
     12月19日,具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建造启动仪式在青岛西海岸举行。该船将于2022年3月正式交付运营,届时将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这是中国深远海工业化渔业养殖领域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该船的建造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赵波 通讯员 陈晓莉

养殖水体交换系统
保证养殖鱼类最佳生长

  19日上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北船重工的制造车间,随着第一块钢板的正式切割,标志着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建造正式启动。
  据悉,“国信1号”总长249.9m,型宽45m,型深21.5m,设计吃水12m,载重量约10万吨,排水量13万吨,设计航速10节,可移动躲避台风赤潮等恶劣气候,在全球海域开展养殖作业。全船15个养殖舱能提供80000立方米养殖水体,其中前13个养殖舱单舱5600立方米养殖水体,与半个标准游泳池水体量相当,后2个养殖舱单舱3600立方米养殖水体,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实现养殖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进行不间断强制交换。借助深层取水装置获取适宜温度盐度的海水进行养殖,保持养殖鱼类一直处于最佳生长状态,进而缩短养殖周期、提升养殖品质。
  据悉,目前已完成“国信1号”养殖工船船体建造详细设计和部分生产设计,养殖系统、加工系统、增氧系统已开展设备订货。随季节和水温变化,首艘养殖工船“国信1号”将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
具有30多项
自主知识产权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介绍,近年来,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而传统的网箱等近岸养殖方式面临养殖密度过大、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养殖病害及赤潮、绿潮频发,水产品质、安全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现在海洋产业面临的一大问题。为解决我国渔业捕捞资源不足、生态养殖环境恶化问题,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海洋渔业专家构想了“未来海洋牧场”建设蓝图,提出了养殖工船的初步设想,并持续开展大型养殖工船系统研究。
  在项目研发团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基础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推动成立了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展深蓝渔业工程科技攻关,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在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科技同行的关注。
为“深蓝渔业”战略
提供产业示范

  经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攻关,养殖工船集成了养殖水体交换系统、鱼苗入舱系统、饲料投喂系统、成鱼起捕系统、加工系统、鱼获冷藏装置、养殖实验室和养殖集控系统,开辟了海上“移动牧场”的工业化养殖新模式。“国信1号”的建造,是一个引领性、突破性和创新性项目,标志着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到来,将为我国实施“深蓝渔业”战略提供重大装备支撑与产业示范。“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创造了养殖渔船单船吨位和养殖规模最大、单舱水体量最高、具备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首个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式大型养殖平台等多项国内外纪录,填补了行业空白。项目以其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为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留下了“青岛印记”。
  “10万吨级养殖工船的开工,标志着我国的渔业装备水平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我们国家渔业绿色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介绍,发展面向深远海水域的大型养殖工船,是为满足人民健康生活的需要,面向蓝色海洋拓展食物生产新空间,推动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渔业大国向强国转变,领跑世界渔业先进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具体实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