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留守村” 党建引领扶贫路
2021年04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通讯员 汪涛   

  地处莲西的王家河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留守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无一人在村里发展。这个山村交通闭塞,山岭薄田,坡度大、地块小,耕种成本高产量却很少,林果业投入大且风险高,因地处饮用水源上游所以养殖业不能搞,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很差。
  两年前,当郑世增坐车沿着曲折的环山道路,经过近一个小时一路蜿蜒来到这个坐落在小山坡上的村庄时,看着那些石头垒的老房子、烧柴草的土锅灶、烟熏火燎黑漆漆的锅屋,即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十几年,他还是被村庄的落后面貌深深震撼了。
  郑世增,是日照市水务集团派驻到王家河村帮扶的“第一书记”。直到现在,他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进村时,走那条12公里环山路的忐忑心情——小路只有三米半宽,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沟崖,八月正值草木茂盛,山路走的人少,路边野草和树枝肆意伸向路中间,让本就不宽的路面愈发狭窄……走在村中,极少见到年轻人和孩童,山里劳作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甚至有些80岁以上的老人。面对这样一个20年后基本就将自然消亡的村子,郑世增的心情起初非常低落。怎么帮?怎么扶?他苦苦思索找不到答案。
  进村不久正逢重阳节,郑世增联系日照市爱心联盟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了一床棉被。隔天一大早,郑世增刚从大队院的宿舍里起床开门,就看到院子里坐着周胡氏老奶奶。下肢瘫痪的她一大早用双手爬过来,就是要表达感谢,说到激动处双手伏地就要磕头,郑世增赶紧把她搀扶起来……送走了胡奶奶,郑世增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家河村其实是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村里的老人们出生于旧社会战火纷飞或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年代,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的发展出过力、流过汗,他们有感恩的心,会很骄傲的说起他们在城里买房买车的孩子、考上大学的孙儿孙女,欣喜于儿孙们再也不用回这穷山瘦水的农村。虽然他们为这一切奋斗了一辈子,用尽了一生的积蓄,至今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这样一个留守村,这样一些留守老人,值得被他们的儿孙和我们的时代温柔以待。
  从那时起,郑世增真正深刻理解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也找到了自己来这里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依然留守在这个贫瘠小山村里的人们生活的更好。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郑世增着力做了以下五件事——
  瞄精准,掌握村情民况。驻村后,采取调查研究、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同时深入田间地头、荒山、水库实地查看,全面掌握了村子基本情况和群众思想状况,建立了电子版村民基本信息台账,包括详细的户籍档案、低保档案、贫困户档案、党员档案、残疾人档案等第一手资料。通过摆优势、找不足,探讨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
  强党建,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一名在县城发展的优秀党员同意回村担任会计,并被补选为村委成员,充实了村集体领导班子。筹措资金修缮了村委党建活动室和文化大院,定期开展党员议事学习,召开党员大会,召集党员过好组织生活,重温入党誓词,学习新党章中党员义务和党员的权利。认真开展党员联系群众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党员必须定期走访帮扶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并传达党的会议精神、村委决策、惠农惠民政策,增强了党员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主动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把村里的大事小情日常账目晒一晒,让干部群众心里都亮堂堂。
  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鉴于王家河村所属罗圈社区出产的小米品质极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通过党员会议讨论,并征询村民意见,决定以传统小米种植为主,聘请农业站专家到村指导谷物选种及种植技术,成立了王家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打造“罗圈小米”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经过努力,村里小米的大宗销售价格从2018年的5元多涨到目前接近7元,每亩收入近4000元。此举为村民切实增加收入,也鼓励了种植积极性,村里小米的产量也从2017年的不足两万斤,达到了今年的3万多斤。两年时间合作社为村集体带来收益近6万元,小米种植成为可靠的扶贫路径。
  促民生,便利村民生活。首先,为解决旱季自流水不够用的问题,将现有水源井淘洗和管路清淤,将现有自流水源扩充两个取水点,更新老化的引水管路,对于贫困户、低保户中未通自来水的全部免费通自来水,解决了原来6—7天才能放一次水的问题,最大化的为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其次,建成宽5米的柏油路,将靠近山体侧路基拓宽1.5米,加固靠近河流侧的路基,解决了会车难的问题。第三,建成一座老年人休闲广场,组织村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村居环境整治动,规范柴草堆放,清理街巷两旁堆积多年的垃圾,大幅提升了村容村貌。第四,规划两横一纵的改造格局,对具备条件的三条道路硬化改造,自筹资金完成户户通工程,村里所有巷道铺设水泥砖,彻底改变了旱天吃土雨天踩泥的历史,使村民出行更加便利。
  暖人心,主动服务村民。先后十余次牵线联系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等到村里走访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累计为村里捐款捐物5万余元,并将王家河村确定为固定关爱村,每年至少来村组织两次以上关爱行动。郑世增了解到村里老人步行十多里地到集市售卖自家笨鸡蛋的情况后,主动以日照市区市场价格收购村民鸡蛋卖给同事、亲戚朋友,甘当一名不取报酬的“二道贩子”,累计帮助村民卖鸡蛋数万枚,既解决了老人们卖蛋难的问题,又让老人们得到更多的实惠,现在进村道路通畅了,村里也多了慕名而来买山鸡蛋的人。郑世增还先后帮助9位符合条件的村民办理了残疾证,取得了残疾补助;协调帮助7位80岁以上、子女赡养能力弱的老人和一位因肝癌治疗导致家庭困难的村民办理了低保。现在村里所有80岁以上老人、贫困户都已纳入低保,全村享受低保、特困供养的困难群众累积达到49人,接近村常驻人口40%。这些村民平均每人每年获得各项扶贫资金累积近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建立健康档案,乡镇医院为每个村配备了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送医送药,每位65岁以上的村民每年还可免费体检一次,大大方便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各种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确保贫困家庭孩子可以安心接受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进村山口修建小型水库项目已获得省水利厅批准将于今年施工,届时王家河村水库将作为周边十几个村的饮用灌溉水源,王家河村将可以享受库区移民搬迁的优惠政策,举村搬迁至更宜居的下游地区。
  走在村里,感受着村民们看自己的目光由漠然、疑惑到亲切自然,看着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听着她们诉说着交通便利了,孩子们经常回来了……郑世增知道,自己坚守的初心,自己践行的使命,村民们都看到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