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与落寞交织的“神都”洛阳城
2021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明堂复原图
     □云韶

  最近,若说在网络上风头最劲的城市,非洛阳莫属。端午节期间,舞蹈《洛神水赋》横空出世,不仅让人了解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缠绵悱恻的精神之恋,也让人们再次认识了洛阳,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与荣耀的千年古城。
  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洛阳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从夏朝开始,洛阳便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十三个王朝,曾经在洛阳定都,这为河洛地区留下了令人艳羡的文化遗产。放眼全国,也只有“老搭档”西安以及北京、南京可以匹敌。
  因为洛阳地位特殊,历朝历代对其不乏赞美之词。这其中,笔者最喜欢的便是“神都”这个称谓。
  中国有八大古都,但是能号称“神都”的,只有洛阳。一个“神”字,足见洛阳气势之恢宏、规模之庞大。
  “神都”是武则天执政时,为洛阳取的新名字。在此之前,洛阳是唐王朝的东都。虽然也带着个“都”字,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作为长安的陪衬出现的,也就是个陪都的角色。但武则天执政之后,一反重视长安的惯例,开始擢升洛阳的地位,不仅为它改了名字,还把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核心地位,送给了洛阳。洛阳就此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武则天为何如此看重洛阳?有一种说法是,她在长安坏事做尽,怕受到神灵谴责,到洛阳是为了避难。鬼神之说,本就是妄谈,而且从武则天到洛阳之后的一系列操作看,她本人是个做事从不后悔的人。所谓的“避鬼神”说根本站不住脚。其实,武则天喜欢洛阳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水运条件太便利了。
  大运河的开凿,虽然要了隋朝的命,但是对于唐朝而言,却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作为大运河的中心,洛阳交通可谓非常便捷。《元河南志》记载当时“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唐两京城坊考》也说当时的洛阳,自然形成了一条东西水路。这水路浩浩荡荡,上有天津桥,与“天津街”陆路形成十字交叉。陆路上,车马行人络绎不绝;水路上,船只帆影来来往往。
  便捷的交通,让洛阳成为了粮食的集散地。当时全国有名的大粮仓,如含嘉仓等,便在洛阳。住在洛阳的人,可谓衣食不愁。反观长安,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是灾情连连,关中地区粮食连年减产,老百姓连自己都顾不上,哪有余粮去供给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你是武则天,也会做出舍长安就洛阳的举动。
  据说武则天来到洛阳之后,非常关心洛阳的城市建设。天街的位置,便是女皇亲自选定的。这条街既然号称天街,附近的建筑自然而然也就带着个“天”字,据洛阳当地文献资料记载,武则天时期洛阳天街附近的建筑布局是这样的:最南头是天阙(龙门)。然后沿着南北中轴线,贯通南北的这是定鼎门街,也或曰“天街”。下来依次是天门(定鼎门)、天宫寺、天汉(洛水)、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一个城市有这么多“天”字命名的建筑,改名为“神都”,并不为过。
  在这些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天宫,也就是明堂。明堂是皇宫的正殿,又叫万象神宫。明堂是儒家的礼制建筑,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武则天以独特的方式和创新精神建造明堂,她一反过去执拗于周制的复古传统和呆板的单层建筑模式,又在内涵上继承了传统明堂“象天法地”的设计原则。武氏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它所体现出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明清时期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参考了武则天明堂的建筑特点。
  可惜的是,这座明堂毁于薛怀义与张易之兄弟的争风吃醋。后来,武则天又建一座明堂。新的明堂高度达到294尺,体现出了武周帝国的霸道气象。
  毫无疑问,武则天时期的洛阳,是这座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其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了海外。众所周知,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后,便开始学习中华文化,光遣唐使就派遣了好几批。他们的都城建造就是仿照长安、洛阳的形制修建的。至今,日本人去京都,还说“上洛”。
  不过,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洛阳繁华之后,迎接它的是千年没落。武则天退位之后,李唐复辟,唐王朝将统治中心重新转向了长安。此后,虽然有开元盛世的盛景,但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唐王朝就此一蹶不振,连首都长安,都成为了回纥、吐蕃手中的玩物,“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唐王朝的没落,也带走了属于洛阳的辉煌。
  此后虽然后梁、后唐、后晋还在洛阳建都,但是这些王朝都属于割据政权,洛阳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北宋时,洛阳甚至成为了“年轻人”汴梁的陪衬。虽然很“憋屈”,但这已是洛阳最后的辉煌了。自辽金开始,北京开始成为历朝历代定都的首选,北邙山下的荒丘,已经无人记得了。
  以这个角度来审视“神都”这个名称,必然会生出无限感慨。一方面,它象征着洛阳的辉煌,另一方面,它也映衬了洛阳的落寞。曾经洛阳确实很繁华,但是在元朝之后,人们只知道他们的牡丹花。一个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闻名的城市,竟然靠着一朵花维持知名度,这实在是让人感伤不已。
  新中国成立之后,洛阳的命运迎来了转机。虽然没有成为首都,也没有成为省会,但是国家还是非常重视这座千年名城发展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洛阳分到了不少大项目,这奠定了城市的工业基础。此后,随着郑州的崛起和“郑汴一体化”策略的出台,洛阳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如今的洛阳,已经成为河南省第二经济大市。
  毫无疑问,洛阳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不过,也许是洛阳沉寂太久了,面对《洛神水赋》爆红后,舆论铺天盖地对洛阳的关注,很多洛阳人显得“不适应”。其实,大家不必如此,这只是洛阳复兴之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对于一个拥有辉煌灿烂历史的城市来说,被人关注是正常的,洛阳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向年轻人做推广。最终,将“历史上的洛阳”与“现实中的洛阳”结合在一起,实现洛阳的“长红”。
  洛阳的“出圈”也给了其他城市启迪。以笔者所在的济南市来说,也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历史遗迹、文化名人更是灿若星斗。其实,济南也有能力像洛阳一样“出圈”,关键是看怎么干。希望洛阳这次“走红”,能引领一个各地展示历史文化的潮流。而当这种历史文化潮流汇聚成海,年轻人的文化自信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如今“春风”已至,洛阳的春天就在不远的前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