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家乡歌不歇
2021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玉洋

  庆利老师是书法家,也是诗人。他的书法作品,笔意纵横,满纸烟云。作为诗人,庆利几年前就有《泊然堂诗稿》刊行于世,思考人生,讴歌生活,向人们展示了作者诗歌创作的深厚功力。
  不久前,庆利让我看他最近写的几十首有关乡愁的诗歌。展卷饱览,掩卷深思,我为作者在这几十首短章中流露出的浓厚乡情乡愁所打动、所感染。乡情乡愁是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念兹在兹、始终不能忘情的一大传统,数不清的诗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诗篇,至今为人们传诵。岁月不居,时光如水,乡愁总是萦绕在亿万人心头挥之不去、愈益浓烈的情结。留住青山绿水、黛瓦粉墙,留住高树短草、鸟兽鱼虫,留住乡情乡愁,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呐喊。所为者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吞噬着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化,几百年上千年来大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消遣方式、日用器具、地形方物瞬间或逐渐消失,大家过去如影随形的东西被时代潮流抛弃。面对生产生活方式巨大变化的冲击,人们徒唤无奈,把自己的一怀愁绪、一腔怅然寄托在对过去的思念怀恋上,用各种形式抒发乡情乡愁。我想,当下多得难以计数的真真假假的非遗项目、不可胜数的戏曲歌舞诗词文赋,正是人们这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在这一大合唱中,诗歌无疑担纲了主角的作用。
  庚子年春节,庆利返乡过年,写到“不向东山久,春来乘兴游,摩崖犹可辨,般若复焉求,有地皆成矿,无村不起楼,经冬余野草,见说故园愁”。连片的高楼替代了过去袅袅炊烟下的瓦房茅屋,大片生长着五谷杂粮的田野建起了现代化的厂矿,也切断了人们与土地联系的纽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自不待言。读了这几句诗,我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
  庆利的笔下,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不断唤起读者的共鸣。《小雨忽来,闻家中新麦入仓》:“布谷声声麦入仓,凉风挟雨过南窗。清思一点着何处,老屋床头酒正香”,读罢不由让我想起当年经历的情景,新麦入仓,小雨来袭,怀着丰收的喜悦,人们把酒言欢,醉意缭绕,颊齿留香,该是多么让人艳羡的惬意啊!
  “园中椿树欲生芽,荠菜田间点点花。一夜卧听连晓雨,朝来最忙是农家”,“樱桃红绽麦初黄,柳絮因风势更狂。一夏光阴今又始,夜来未妨是清凉”,“柳絮因风旋作花,谁将心事付桑麻。山中父老应闲坐,不话烟霞话种瓜”,“矮墙斜出几黄花,闻道南山事豆麻,望眼满园金玉挂,十分秋色是农家”,等等。这些诗,平白如话,用笔老到,几句白描,就是一幅天然恬淡的乡村画图,让人们随着诗人的笔触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享受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庆利的乡愁诗,充满了对家乡的关爱牵挂。这应该是乡愁的核心。老家,老家的一草一木、人情世事、风土器物,构成了具象的乡愁。一枝一叶总关情。没有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爱,就没有真正的乡愁乡情。从庆利的诗里,我感到了那颗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他写槐花,“相思岁岁庭中树,梦里香飘月上时”;写绵绵秋雨之夜,“青灯黯黯故园梦,半逐流光半逐云”;他眺望月亮,“今夜故乡月,苍茫云海间。寒蛩声断续,独立一人看”;他思念家人,“重阳今又至,携酒且还乡,老父尚能饮,东篱菊正黄”。这些诗句,展示了一腔浓烈的赤子之心,对家乡深沉的依恋关爱。家乡,惟有一个家乡,惟有浓郁的乡愁,让庆利的诗凝重中有飞扬之致,醲酽中含清丽之美,读来滋味悠长,余香满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深沉的爱,可以酝酿成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诗歌。庆利的诗,才思富赡,诗情洋溢,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就在于他满腔的乡愁和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也愿意他更加努力,当好时代的歌者,记录家乡,写好家乡,创作更多更好的诗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