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人民医院优秀青年医师让青春在新时代“赶考”路上闪光
2021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褚思雨 易雪 通讯员 张德君 董体

  钟南山院士说过:“学医可能是你偶然的选择,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它。”在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有这样一批优秀医师,他们始终用一颗至善至美的仁心去服务患者,用一颗慎终如始的恒心去钻研业务。医路漫漫,时光荏苒,恰逢8月19日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进这群青年医生,感受他们温暖向上的力量。
急诊内科主任 主治医师 孙鹏飞
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副主任 主治医师 王涛
足够敏锐,才能救生命于瞬间
竭力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患者的生命安全重于一切,每当有需要,我肯定第一个上!”年仅34岁的孙鹏飞,是兖州区人民医院比较年轻的科主任。与他交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感受到了一份成熟与稳重。孙鹏飞笑着说,这大约是在急诊科磨砺10年后的一项“特质”。在一次次与死神的“拉锯战”中,他也变得越来越镇定。
  “急诊科的工作虽然平凡、辛苦、紧张,但是非常重要。”多年的急诊救治经历让孙鹏飞意识到,一名合格的急诊科医生需要的不仅是广博的知识面和快速的反应力,更要有敏锐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救生命于瞬间。在他看来,面对一些患者或家属焦灼的情绪时,还更加需要耐心细致的沟通,而这也是急诊一线工作的特殊之处。
  当每一次抢救床轮子接触地面的急促声在急诊大厅响起,都意味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即将开启。“身为医者,我们不仅要治疗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还要学会抚慰受伤的心灵。”对身处这一场场“战斗”中心的孙鹏飞来说,每一次和同事协力从“死神”手里把患者的生命抢救回来,他都觉得无比幸福,充实有意义。
  说到重症监护室,不少人都望而生畏,这既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患者活下来的最后希望。每个工作日王涛都会早早来到医院,准备交接班和查房,而一班的工作时间往往是28小时,即使遇到休息日,他也是随时待命,因为一个电话响起可能就涉及一个人的生死。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虽然病症各不相同,但又有着共同点:病情严重。“患者的病情是随时变化的,因此要求我们对患者的判断要精确到分秒。”王涛说,在这个病房,每天随时都可能出现紧急情况,医生要快速反应,紧急施救。“在治疗患者的同时,更要安抚家属那颗焦急的心。家属的恐惧往往来源于不知道重症监护室内发生了什么,将进入这里的概念等同于生命即将终结。”
  为了让家属宽心,王涛微信上留有不少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每天都会和他们说一说患者的情况。在他看来,家属和医生是共同作战的战友,家属充分的信任更能让医生放开手脚和“死神”搏斗。
  “辛劳和忙碌是这个行业的代名词,职业让我收获很多爱岗奉献的价值和幸福。对每一个患者不抛弃、不放弃,看着他们病情改善、开始新的人生,这种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王涛坦言,15年的从医之路,让他更加懂得在死神面前奋力一搏的意义。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冯洪亮 当医生是技术活,但首先是良心活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 主治医师 王林娜
技术引领,守护心“活力”
  “医者仁心 情似亲人”“医术精湛传四方 医德高尚暖人心”“德艺双馨 医术精湛”……在兖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办公室,悬挂在墙上的一面面锦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冯洪亮的办公室里更是如此,这些锦旗的背后,是一个个暖心的医患故事,传递着患者与家属对他的感激之情。
  近日,52岁的张先生因常常心绞痛入院检查,却表示自己不想住院。“患者心电图显示严重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就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结合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冯洪亮敏锐地意识到,患者可能有比较严重的冠状动脉堵塞。再三劝说无效下,冯洪亮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后,两人一起把张先生“哄”去了病房。
  “去住院楼的途中就突发心脏骤停了,幸好在医院抢救及时,才保住了这一条命!”张先生说,冯洪亮对他们家的恩情难以回报,所以就专门定做了一面锦旗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15余年,冯洪亮潜心研究,不敢停下脚步,在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手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医生是技术活,但首先是良心活儿,不能辜负患者及家属那沉甸甸的信任和希望。”冯洪亮说。
  “医学界有句话叫‘三分靠手术、七分靠康复’。对心脏疾病来说,康复非常重要。”这是王林娜从事心脏康复工作7年来最深的体会。
  走进兖州区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俨然进入了一家大型“健身房”,但这些设备不光有健身功能,它们还可以监测患者的生物数据。
  “心脏康复过程中,我们会进行专业医学评估,为患者制定精准的运动处方,包含运动的频率、强度、类型和时间,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王林娜介绍,心脏康复不只是科学运动,它涵盖发病前的预防和发病后的康复,即主要通过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及行为干预(包括睡眠管理)等进行综合治疗,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穿上隔离衣那一刻起便是肩负了一种使命与责任,守护群众健康,不仅是一科一室、一病一患的院内治疗,更应扩大到院前预防和院后康复的全过程。”王林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付出行动的。7年来,她带领团队深入社区,用心开展心脏血管康复和早期预防的健康宣教,从源头上遏制疾病发生,竭尽全力担起服务百姓健康的使命。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姜海霞 全程管理,帮患者重塑健康生活
神经内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齐登斌
不断前行守护脑血管的“铅衣人”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不仅要帮患者解除病痛,更要做好代谢性疾病标准化管理,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在今年年初该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投入运行时,姜海霞就定下了这个目标。
  在她看来,MMC中心不单纯是新技术、新方法,更是一种理念的改变。“现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必须严格按照统一诊疗标准、统一检查方法、统一治疗的新思维模式。”以前此类疾病治疗主要凭经验,为改变这一现状,姜海霞带领同事利用下班时间,进行大量的学习,改变诊疗理念,重塑诊疗流程。
  “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这是我发自内心的祈愿,更是贯穿行医工作的指南。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他们才会更信任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唯有日复一日的付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持久的正确预防和科学治疗。为此,姜海霞和同事们经常举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讲座,积极宣讲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她相信,将会有更多人享受到科学管理代谢性疾病的好处。
  身穿20多斤重的铅衣,平均每次手术站立1.5-2个小时,在铅辐射下分秒必争,与死神抢夺生命……这是齐登斌做介入手术时的工作写照。“虽然铅衣很重,但比铅衣更重的是生命托付的重量。”
  眼睛炯炯有神,走路铿锵有力,比起一般医生,齐登斌拥有更好的身体底子,但从医多年,长期站在手术台前救死扶伤,腰、颈已有了职业病,辐射的伤害也让他时常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困难再大,风险再高,也不能成为推脱责任的理由。”工作中,齐登斌手握纤细的导管导丝,用它们做武器击退“病魔”,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生命延续。
  “现代医学不停地发展,神经内科也要与时俱进,所以说医生要不停地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新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临床工作中,让患者更好的获益。” 2019年,齐登斌外出进修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回院后积极发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目前可独立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椎动脉支架置入术、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等,走在了济宁市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的前列,而他也在继续努力前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