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人民医院里“两代人”的医学情缘,他们是家人更是“战友”
2021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褚思雨 李锡巍 通讯员 孟丽
  在很多医院里,“医二代”“医三代”并不鲜见,一代又一代继承了“医钵”的医者们前赴后继,延续着为医学献身的精神。在金乡县人民医院,王金铎、王佩父女和张进来、张闻父子的家庭便是其中之一。在家,他们是家人,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在医院,他们是同事,是“战友”,一同守护群众的健康。这两个两代从医的家庭,完美诠释了“传承”和“奉献”的含义。
王金铎、王佩——
父女“同框”,两代人的仁心传承
  67岁的王金铎一头银发,精神矍铄,身为金乡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他是同事眼中可敬的前辈。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医生”,早已退休的他又被医院返聘回来,仍为这个“家”发挥着余热。
  从1987年被分配到金乡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工作至今,王金铎一直兢兢业业坚守在医疗一线。怀揣对生命敬畏之心和秉承医者初心使命,2014年临退休时,他又主动向医院提出申请继续留用。退休返聘后,他仍坚持一周两次门诊,带教查房,还对新入院的医生手把手进行基本功训练,日子过得充实又忙碌。
  尽管年近70,王金铎依旧身姿挺拔,走起路来稳健有力,并打算“一直坐诊到干不动了为止”。“退休并非是事业的终点。”他时常这样对年轻人说。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上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的医生,王金铎对急慢性先肝破化、肾综合征出血热、消化性溃疡先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对危重型出血热、重型肝炎、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脱水、中表性痢疾、感染性休克等疾病的诊治。
  在返聘的7年里,王金铎想得最多的是,竭尽全力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己任,希望能用自己的所长继续为更多百姓的健康服务。而他更迫切地希望把自己从医数十年积累的医学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们。每每碰到年轻医生向他请教时,他总是倾囊相授。
  “医生,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既然选择了,就要用责任和担当扛起医者的使命,用智慧筑起守护生命健康的铁壁铜墙。”王金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感动着每一位患者,更感染着无数的年轻医者,这其中有一位就有他自己的女儿王佩。
“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医生”
  王佩是金乡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的一名主治医师,回顾自己的学医和从医之路,性格温和的王佩笑着说:“自己的成长过程似乎都与医学有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母的忙碌,最开始,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十分气恼,觉得它是占用父母陪伴自己时间的罪魁祸首。”后来,王佩也同样见证了父亲医治好了一个个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挽救了好多个家庭,对他的崇拜愈加深刻。“高考时我决定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医生。”
  “当他的患者比当他的女儿要幸福。”王佩打趣地说。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忙。她告诉记者,父亲从医近40年,手机始终24小时不关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耐心都给了他的患者,有任何不适的情况都可以随时打电话给他。
  而让王金铎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儿上小学时候的一件事,每次提及,王金铎就不禁红了眼眶。“那天医院里临时有事,我就留她一个人在家,下午突然下起大雨,女儿担心我没法回家,就跑着来医院送伞,却没有找到我。”王金铎说,等他加完班走到楼下时,就看到王佩在台阶上一个人孤零零坐着,说“接爸爸回家”。女儿的优秀和独立让王金铎骄傲之余,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感慨:“她的独立是我们家长逼出来的。”
  “像父亲一样做一个有仁心、有担当的医者”,这是王佩对自己立下的从医标准。工作多年,王佩对父亲的忙碌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悟也更深刻。“父亲一直是我学习和仰望的目标,我希望能成为像他那样优秀的医生,以仁心施仁术,为更多患者祛除病痛、送去健康。”王佩说。
  张闻从小就想当医生。原因很简单,受父亲张进来耳濡目染影响。62岁的主任医师张进来已在金乡县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工作了30多年,在治疗小儿外科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严谨务实的医风更赢得众多患儿家属的信任。
  让儿童远离病痛,快乐成长,一直是张进来最大的心愿。而他也是金乡县人民医院小儿外科的奠基者,科室日益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在他和科室专家团队的的不懈努力下,医院小儿外科技术水平达到全国同级医院的先进行列,部分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2019年,张进来正式退休,可心系患者的他退休不褪色,选择返聘回院继续为患者服务。“医生这个职业代表的是一份坚持、一份责任、一颗初心。当医生其实也是交朋友,你的病友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信任你,这是一种成就感,也是医生最大的幸福。”张进来坦言,退休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这些年,虽然年龄越来越大,但一直精神充实,脑力灵活,只要把患者治好,他就会感到很开心幸福,心情就好。
  谈及父亲张进来,张闻有着很深的感受,对父亲行医经历耳濡目染的他,自幼就对医生这份职业充满憧憬。“我的父亲很优秀,他的敬业精神也一直深深影响着我。”2004年,他从济宁医学院毕业后,子承父志加入了金乡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17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张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也走上了管理岗位,现任医院口腔技术室主任。
  作为医学前辈,父亲张进来深知医务工作者的辛苦,但他更懂得治病救人的意义。在张进来的心中,有两个职业是他希望儿子能够从事的,一个是教师去教书育人,另一个就是医生去治病救人。在张闻快毕业之时,张进来向儿子表达了还是想让其从医的想法,没想到两人的不谋而合,这也使得张闻更坚定地走上了从医之路。
张进来、张闻——
既然选择了,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
子承父志,毅然穿上“白大褂”
  和父亲在一家医院工作,张闻说感觉很“奇妙”,但这对自己更是一种鞭策,让自己有了奋斗的方向。从医路上,除了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外,张闻也继承了父亲热爱学习、热爱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现在的张闻已经成长为一名口腔科的专家,对牙周病学、牙体牙髓、儿童牙病学、微创牙槽外科、修复、正畸、种植牙与修复等,尤其是微创拔牙、烤瓷牙、瓷贴面、镍钛根管治疗、热牙胶充填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展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很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作为口腔科医生,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大意,已经有多年从医工作经历的张闻更加理解了父亲的话:“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爸就叮嘱我,学医既枯燥又辛苦,这条路不好走,但是作为医生,当你看到患者从身患疾病到康复痊愈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你最不后悔的决定。”
  从小,张闻对父亲的印象就是“忙”,忙着为患者看病,忙着手术。当医生后,张闻突然就理解了父亲的不易。他说:“当医生的,有很多错过,错过家人团聚,错过孩子成长……”张闻记的,有一次请假去给女儿开家长会,结果会开到一半,就被医院的电话叫走了。“父亲常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多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张闻始终牢记父亲的谆谆教导,多年来一直信守着“把他病当己病”的医道格言,视患者为亲人。只要患者需要,他随喊随到,毫无怨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