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她为菇农撑起“致富伞”
济宁90后“新农人”周晴晴带动万余农民创业就业
2022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晴晴和她的养菇大棚。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齐鲁大地上,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本报今起推出“我从基层来”专栏,讲述来自各地各条战线的省党代会代表对党忠诚、奋斗建功的故事,感悟他们心系群众、为民解难的情怀,汇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
  “我就是采蘑菇的小姑娘,将永远和热爱的乡亲们在一起、和广阔的农村在一起、和祖国大地一起,用奋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山东金太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晴晴是一名90后“新农人”,8年前放弃大城市工作,返回家乡做新菇农,辐射带动食用菌基地超万亩,一万余农民创业就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挎上“菌篮子”。

  记者 杨璐

菇农改种羊肚菌
一个棚能赚三四万

  在济宁市金乡县化雨镇李申村菇农王清杰的大棚内,一朵朵羊肚菌撑着褐色的“小伞”,密密麻麻,长势喜人。“金羊3号”的测产现场会在这里举行。
  测产会现场,周晴晴熟练地将一朵羊肚菌从底部平滑地切下,个大肉厚、肥硕饱满。“测了1.28个平方,合1024斤一亩,剩一些小菇没有采,待小菇采了,亩产量至少1500斤。”周晴晴兴奋地把学员的“成绩”通过社交账号与线上种植户交流。
  前几年,王清杰种植的一直是金针菇,他是首批向周晴晴团队学习种植羊肚菌的农户之一。“建棚投资一万多元,这种简易棚属于冷棚,头一部分采了1000多斤,预计还能再采千把斤,一个棚下来能赚三四万块钱。”喜获丰收,王清杰的羊肚菌成功种植为全县羊肚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羊肚菌是珍稀食用菌,在菇农眼里很“娇气”,怕冷怕热怕风,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九死一生”。周晴晴的团队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标准化种植方案,在降低种植风险的同时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
负债千万开启创业
让传统产业重焕生机

  面对镜头,周晴晴的面庞透出农人的干练,青丝间冒出的白发让人很难想到她是一个90后。
  上大学后的她原本已经跳出“农门”,在北京有了稳定工作。8年前,24岁的她遭遇人生一个重大转折点。
  金乡县传统食用菌产业发达,周晴晴的父亲是从业40多年的“蘑菇大王”,曾使化雨镇成为全国较大的黄色金针菇种植基地。后来黄色金针菇产业受到工厂化白色金针菇的冲击,出现了断崖式下降,农民种的菇在棚里没人收。
  “当时,自己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不能让乡亲们的菇烂在棚里。”周晴晴和父亲把大家的金针菇都收了过来,没想到一下子赔了1000多万元。产业的打击加上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服务,父亲的强直性脊柱炎再次严重,卧床不起。
  深思熟虑后,周晴晴决定辞职回到老家金乡县,“我并不怕从负数做起,因为我坚信,慢慢来总能找到出路。”
  周晴晴不断总结,确定高附加值、耐储存的珍稀食用菌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在三个月内跑遍全国各地,做市场调研,与同行交流,筛选出羊肚菌、羊肚耳、榆耳、猴脑菇等一批珍稀食用菌,逐步走出了困境。
  周晴晴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珍稀品种+全链条业务+技术专利”的主导思路,以高附加值的珍稀食用菌——羊肚菌作为主打产品,坚持品种培育、攻克培植难题,掌握了优质羊肚菌品种的养殖技术。
  周晴晴带领的团队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了野生羊肚耳人工驯化及羊肚耳袋料栽培高产技术的团队,在传统菌类衰落的情况下,及时完成食用菌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2016年投资建设珍稀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因库,驯化和收集各类野生菌100余种,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优质种源。
“小蘑菇”做深做透
带领更多农民致富

  “以前父亲面向一家一户教技术,不但辛苦,效率也低。发展珍稀食用菌就不能再采用原来的模式,必须在同一基地上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一帮十、十帮百。”2018年,周晴晴创建“3+3+3+1”珍稀食用菌商业模式,即资金股30%、扶持管理股30%、技术股30%、基地股10%,形成食用菌创业帮扶雏形。
  2019年,这一模式升级为珍稀食用菌创业孵化平台,重点扶持农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贫困户,整合社会资源,为种植户提供免费大棚、免费技术指导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周晴晴的团队注册了“鲁菌仙子”等品牌商标,摸索出订单农业、农超对接、淘宝电商、平台直播等多种营销模式。她还建立了菌菇养殖信息平台、产品管理数据库,解决了很多过去传统农业无法解决的难题,让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大数据”的翅膀。
  目前,周晴晴的团队建设了全国最大最全的羊肚菌学员大数据档案,累计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培养返乡创业大学生36人,辐射带动食用菌基地超万亩,1万余农民创业、就业,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3万元,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一起轻松挎上“菌篮子”。
  “下一步,我想提高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增值空间,让科技为传统农业赋能增效。”周晴晴表示,要继续把“小蘑菇”产业做深做透,坚持科技兴菌,技术兴农,从带动本地农户种植到面向全国推广技术、建设基地,继续扎根在农村广袤的土地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