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广寒电影博物馆是现存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电影院。
在济南的老商埠区,有一家小广寒电影博物馆,很多济南人都熟悉它。它的前身建于1904年,是济南历史上第一座(中国第二座)专业电影院,也是中国现存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电影院。它曾经历衰落破败,甚至一度淡出历史。不过经过十多年的修缮和活化利用,“小广寒”既做博物馆,又做文化主题餐厅,再度回到公众视野,成了济南的新地标。
说起博物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文化属性、公益属性,但对于“小广寒”这样的民办博物馆来说,商业属性同样重要,如何平衡好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博物馆的走向。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与小广寒电影博物馆馆长李建军展开对话。
文/片 记者 时培磊 王开智
从电影院到博物馆
齐鲁晚报:小广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间?对济南来说,这座电影院为啥这么重要?
李建军:济南自1904年开商埠之后,商埠区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以及商业元素,包括最先进的文化娱乐方式——电影。1885年电影技术诞生,不到10年时间,济南就有了专业电影院,可以看出当时济南的先进、包容和开放。
从名字就能判断出它的吸引力,它有广寒宫的意思,很有神秘感,济南人谦逊低调,加了个“小”字,组成了小广寒电影院的名字。那时候票非常昂贵,一张票一个银元,是普通老百姓半个月的生活费,观众主要是外国人、侨民、军人和知识分子。
1946年,小广寒改名国民电影院,1950年再次改名为明星电影院,1955年迁址到纬十二路,这以后,旧址的配套设施和专业影院相比,就越来越落后了。该建筑曾经多次更改功能,比如中苏友好俱乐部、法庭和卫生教育馆。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座老建筑就慢慢没落了,甚至随着城市美化,老建筑被砌起来,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了。
2003年,济南即将迎来开埠100周年,这座建筑被重新发现。市中区文化局组织专家对这座建筑进行考证,发现它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座电影院。2008年,政府筹划修复建筑,开始保护与活化利用。2009年,开始修复的时候,我们有这个机缘参与,前后投资了1200多万元。
齐鲁晚报:您是怎么关注到小广寒的?修复的难点在哪儿?
李建军:2000年左右,我们就开始关注老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问题。2005年,我们做过经八路一个老别墅项目,做成了文化主题餐厅,应该说比较成功,引起了相关部门关注和探讨。
最初我们计划投入一两百万元,但后来发现它的历史价值,它和中国电影百年发展、济南商埠百年发展密切关联,促使我们去各地找资料,设计修缮方案。
修缮的过程非常复杂。老建筑的修复讲究保留原貌,修旧如旧,但这个建筑破坏非常厉害,已经被定性为危房了,原来的结构完全破坏,包括老木地板、房顶,到处都破损了,可能一推就倒,需要进行大修。
我们要考虑它的材料,比如石头、砖木等,都要用传统的材料。我们就购买了一些老房屋,普利街拆迁时我们就买了6栋老房子,收集砖木、石头,用在“小广寒”的修缮上。现在的木地板就是从普利街拆过来的,做了混凝土结构后,又放上砖木进行装修。
这座五六百平方米的建筑花了两年半时间修缮,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资金,这都是源于对这座建筑和这段历史的敬畏。我们希望小广寒能把济南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百年商埠的气魄展现出来。
从受质疑到受赞扬
齐鲁晚报:怎样真正能盘活这座博物馆,让它长久活下去,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李建军:那个时候花1000多万元修这么一座建筑,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认为是个笑话,身边朋友说我们跟傻子一样,做这件事能带来什么效益?1000多万,可以开10个餐厅。其实我们刚开始是打算把二楼做成设计工作室,一楼做成聚会的地方。但随着资金不断投入,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办公场所和小范围交友空间,未来它可能就得不到很好的运转,生存概率比较小。
我们后期进行了调整。小广寒不仅要具备公益属性,但同时要具备商业功能。既做公益性的博物馆,也做文化主题餐厅,只要你预约就可以过来参观。针对餐饮消费,我们面向一些特定人群,并控制人数,形成了比较有序的模式,互相之间并不会有干扰。我们几乎是全年无休,没有闭馆的概念。
齐鲁晚报:这种博物馆加文化餐厅的模式运营得怎么样?
李建军:十几年前,好多人还会嘲笑我们投资这么多钱,但今天很多人投来赞美和掌声,甚至说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也获了很多荣誉,也得到国内外很多专家的肯定。这几年,在开放公益方面,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大家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每个时间段都面临大量的参观需求,包括中小学学生,我们就主动联系更多老建筑。我们希望用小广寒这个案例,带动盘活更多老建筑。
重要的是找到平衡点
齐鲁晚报:一边做博物馆,一边做餐厅,有人质疑过你们吗?
李建军:肯定会有质疑的声音。我们不考虑商业元素,博物馆也很难做下去。作为民办博物馆,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支持。
济南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大概有18家,一旦注册了,意味着所有的藏品都无偿捐献了,并且还要做大量维护,没有资金来源,那我怎么做这件事呢?很多博物馆就选择不去做了。
不去做,实际上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一种缺失。国有博物馆多承载一些宏大历史背景的人文元素展现,但这些散落的民间主题博物馆,它能把各种文化元素串联起来。我们也希望国家和政府部门能加强对民间博物馆的支持。
齐鲁晚报:疫情对你们影响大不大?未来会不会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
李建军:应该说我们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是生存的问题,但我们也得去面对。从小广寒模式十多年的运营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是行得通的一条道路。疫情不可抗力,但它只是暂时的,一些行业确实需要转换,像主题博物馆,怎么去转换呢?当然,我可以很快就变成烧烤、火锅店,人流肯定要好很多,无疑会对这座建筑造成很大伤害。所以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抉择,我们要守住良心,最重要的是在公益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希望能再去坚持一下,把这条路想办法再走更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