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架桥梁,为宣传文博考古提供阵地
《博物周刊》传递博物馆的力量
2022年05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本报《博物周刊》部分版面。
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报《博物周刊》已经刊出26期。自去年11月2日创刊以来,《博物周刊》以其可读性、知识性并重的风格,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读者的喜爱,成为宣传文博考古事业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考古热、文博热逐渐兴起。由于考古和文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普通大众很难走近,更难搞懂;专业人士想把他们的专业成果向普通大众普及推广却又苦于没有阵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报推出《博物周刊》,意在为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之间架起桥梁,为宣传普及文博考古知识提供阵地。
《博物周刊》自创刊以来,推出了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作者。著名考古学家许宏、郑岩,著名考古文学作家岳南,都曾为《博物周刊》撰稿。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接受《博物周刊》专访,并动员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积极为《博物周刊》撰稿。
《博物周刊》自创刊以来,推出了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稿件。刘文涛的《与唐朝姑娘李廿二跨越千年的邂逅》,李罡的《天哪,我挖到了十万年前的象牙铲》等稿件,把本来专业性很强甚至略显枯燥的考古发掘工作写得妙趣横生,令人难忘。周刊推出的文章,都能深入浅出,让原本高大上的文博考古变得有趣起来。
《博物周刊》自创刊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肯定。济南青年作家雪樱专门联系《博物周刊》责任编辑,赞扬周刊所刊登文章“非常精彩”,还有来自省内外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博物周刊》的肯定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我们相信也感受到了“博物馆的力量”,并将通过我们的《博物周刊》将博物馆的力量放大、致远。
(本报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山东
第A05版:山东
第A06版:山东
第A07版:济南
第A08版:学堂
第A09版:学堂
第A10版:科工一版
第A11版:文娱
第A12版:乐动
第A13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第A14版:青未了·风雅颂
第A15版:产经
第A16版:封底
第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第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第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第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第Q01版:今日青岛
第Q02版:今日青岛·城事
第Q03版:今日青岛·社会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