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粽”有许多人爱 奈何风光不再
手工作坊模式的“鄑水粽子”面临发展困境,当年的粽子村只剩十来户在坚守
2022年06月0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冯胜春正在包粽子。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食粽是传统习俗。在潍坊昌邑宫家鄑水村,手工包粽子的技艺流传了一百多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鄑水村的村民家家户户以包粽卖粽为生,不少人家靠着“鄑水粽子”成为“万元户”。如今,村里做粽子的越来越少,曾经的“粽子村”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文/片 记者 马小杰 于晓雪
夫妻传承老手艺
粽子还是老味道
在鄑水村民冯胜春和王静华夫妻俩的小院里,一条“粽子生产线”正在运转着,王静华和两位亲戚一起忙活着捋粽叶,冯胜春独挑包粽大梁。
王静华坐在马扎上,面前一个大盆,盆里泡满了经过高温蒸煮的粽叶,盆上横放着一块木板,这就是她的“操作台”。
“先用宽的叶子打底,”王静华把粽叶的尾部对齐,叶尖交叠,四五片排成一层,再铺上第二层,两层下来粽叶的“外包装”就做好了,“卖的时候,要把这些叶子拆出来,回收重复利用。”接下来是“内包装”,选用三四片较窄的叶片,用同样的方法再铺一层,这层叶片将始终包裹着粽子去往买家的餐桌上。三层粽叶铺好后,王静华把粽叶横向从中对折,放在一旁给冯胜春备用。
冯胜春的操作台上要复杂一些,盛放着大枣、糯米的水盆依次排开,尽头是盛放成品粽子的竹筐。拿起王静华折好的粽叶,打开,沿折痕折成斗状。左手持粽叶右手抓料,一把糯米一把枣儿,双手翻折,一个粽子就成形了,再拿起玉米皮做成的绳子,一绕一缠一塞,原本松散的糯米团儿就被结结实实地捆住了。手起手落,手腕转动,不过十几秒钟,一个比成年人手掌心略大的粽子就包好了,差不多半斤重。
夫妻俩包的粽子很受欢迎,因为他们传承了老辈人留下来的工艺,地地道道的“鄑水粽子”依旧很拿人。
新粽子味道依旧
粽子村风光不再
冯胜春和王静华包出的粽子依旧是原来的味道,可是“鄑水粽子”却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鄑水这个著名的粽子村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最多的时候全村百余户人家做粽子,如今只剩十来户依旧在坚持。
王静华记得,1995年她嫁到鄑水村的时候,家家户户以包粽售粽为生。“去莱州卖粽子”是鄑水村村民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普遍记忆。
那个年代去莱州卖粽子一天的收入是50元,而当时的技工一天的工资为5元,“那时候粽子是个稀罕物件儿,会包粽子的人也少,‘鄑水粽子’的名声应该就是那个时候打出去的”。据鄑水村支部书记宫祥民回忆,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鄑水村的村民靠着包粽子的技艺拥抱了市场,“当时这个买卖算是收益来得快、来得多的,村里人就都干起了这个生意,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上家家都是万元户”。
然而这样的红火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时代的改变,鄑水村做粽子的人越来越少。宫祥民曾经也以粽子为生,但从1992年起转行做起了养殖,从此再也没回头。
手工作坊难发展
传统模式遇困境
大家为什么都不愿意继续做粽子了?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还是经济因素。说白了,就是挣不到钱。
冯胜春是1973年生人,跟着父辈学得了包粽子的技艺,“1997年的时候,我父亲想休息了,我就接过了他的手艺和积累下来的客户。”他们夫妻俩是现在干得比较好的,稳定的大客户群体,加上平日里赶集散卖,一年下来夫妻俩能靠粽子挣到十万元左右。
十万元,也是村里目前以粽子为生的十一二户人家的普遍收入。
收入为啥上不去?平时短销路,忙时缺人手,是目前的普遍困境。
端午时节的销售旺季从农历四月底开始,增量主要来自大订单。“一两千个的订单很多,三四千个的也有。”平常一天下来,冯胜春夫妻俩能做一两千个粽子,赶上端午旺季,就要请亲戚帮忙,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五六千个,冯胜春说:“包的粽子不够卖。”即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冯胜春也不愿错过每一笔订单,“比如今天有个大单子,就找亲戚来帮帮忙,实在做不出来了,就跟客户商量能不能晚点提货,实在不行,也只能不接了。”
然而这只是端午节前后短暂的好时光,平常的日子里,生意少得可怜。
1990年出生的宫吉民在目前村里还在做粽子的人里是最年轻的,“16岁开始接触粽子,18岁开始当成工作。”后来,宫吉民尝试干过会计、印刷、纺织、建筑等行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包粽子。与冯胜春的“夫妻档”不同,宫吉民是与父母一起干,平时父母做粽子他在外上班,忙时一家三口齐上阵,全年的销售情况与冯胜春家差不多。家庭手工作坊,就是鄑水村的粽子生产模式。
为了增加平时的销量,宫吉民尝试过开网店。“2012年,开了实体店和网店,端午节的时候能卖到2000个,平时也就百儿八十的。”线下的销售是即产即销,而线上的销售却要经过两到三天的长途运输,这对粽子来说并不友好。“网店增加了生粽,一般外省的就建议买生的,省内或者比较近的可以买熟的,我会在包裹里放上冰块来保鲜。”即便如此,还是会出现因变质、蒸制方式不到位而影响鄑水粽子口感的情况。最终,在2021年下半年,宫吉民放弃了实体店和网店,“后来还做过一段时间的抖音,现在也不做了”。
据宫祥民介绍,村子里曾经接到过两万个粽子的大单,来自潍坊本地的一家大型企业,但哪怕是分给这十多户一块做,维持这么大的产量也很困难,“只接了三年就不接了,生产力跟不上”。
能否多雇人来提高产量呢?冯胜春认为很难,“我们的粽子就卖两块钱一个,利润很低,再雇人就没的挣了”。那用机器代替人工呢?“那就不是手艺了”是普遍回答,这背后是对可能会失去原有靠手工粽赢得的市场的担忧。
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时间成本高、利润率低,这是手工粽子的短板。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鄑水村民离开糯米和粽叶,选择进城务工。慢慢地,仅剩下像冯胜春家这样有稳定的大笔订单的人家坚持了下来。当问到是否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包粽子时,冯胜春夫妻俩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手工何必排斥机器
传统手艺需要创新
“鄑水粽子”这项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很显然,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现代社会也许还能维持生存,却很难活得好,更难有大的发展。
据宫祥民介绍,目前,鄑水村还在做粽子的十几户人家年龄普遍在五十岁以上,再年轻一点的就是三十二岁的宫吉民。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不愿再回到糯米和粽叶前,或许也是生产模式无法创新的原因之一。
鄑水村邻村南鄑亭村的孙明军正在寻求突破之路。虽然他和妻子目前也是夫妻档手工包粽售粽为生,但是已经注册了个体工商户,正在筹备开办小型加工厂。“机器是替代不了手工的,但可以帮手工走得更远。”孙明军计划让机器完成消毒杀菌、包装这些后续工作,但仍坚持用传统技艺包粽子,“有了正规的包装,我们的粽子就可以走进稍微高端一点的市场,或者转到线上,可能会有更稳定的销路、更高的利润”。
靠守是守不住的,创新,也许能闯出一条新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山东
第A05版:山东
第A06版:山东
第A07版:国际
第A08版:文娱
第A09版:乐动
第A10版:青未了·人文周刊
第A11版:青未了·人文
第A12版:青未了·风雅颂
第A13版:文旅
第A14版:青未了·新知周刊
第A15版:新知
第A16版:封底
第E01版:今日鲁中
第E02版:主打
第E03版:城事
第E04版:城事
第J01版:今日烟台
第J02版:今日烟台
第J03版:今日烟台
第J04版:今日烟台
第K01版:今日潍坊
第K03版:今日潍坊·关注
第K04版:今日潍坊·关注
第R01版:今日日照
第R02版:今日日照·资讯
第R03版:今日日照·体彩
第R04版:今日日照·形象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