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有许多人爱 奈何风光不再
手工作坊模式的“鄑水粽子”面临发展困境,当年的粽子村只剩十来户在坚守
2022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胜春正在包粽子。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食粽是传统习俗。在潍坊昌邑宫家鄑水村,手工包粽子的技艺流传了一百多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鄑水村的村民家家户户以包粽卖粽为生,不少人家靠着“鄑水粽子”成为“万元户”。如今,村里做粽子的越来越少,曾经的“粽子村”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文/片 记者 马小杰 于晓雪

夫妻传承老手艺
粽子还是老味道

  在鄑水村民冯胜春和王静华夫妻俩的小院里,一条“粽子生产线”正在运转着,王静华和两位亲戚一起忙活着捋粽叶,冯胜春独挑包粽大梁。
  王静华坐在马扎上,面前一个大盆,盆里泡满了经过高温蒸煮的粽叶,盆上横放着一块木板,这就是她的“操作台”。
  “先用宽的叶子打底,”王静华把粽叶的尾部对齐,叶尖交叠,四五片排成一层,再铺上第二层,两层下来粽叶的“外包装”就做好了,“卖的时候,要把这些叶子拆出来,回收重复利用。”接下来是“内包装”,选用三四片较窄的叶片,用同样的方法再铺一层,这层叶片将始终包裹着粽子去往买家的餐桌上。三层粽叶铺好后,王静华把粽叶横向从中对折,放在一旁给冯胜春备用。
  冯胜春的操作台上要复杂一些,盛放着大枣、糯米的水盆依次排开,尽头是盛放成品粽子的竹筐。拿起王静华折好的粽叶,打开,沿折痕折成斗状。左手持粽叶右手抓料,一把糯米一把枣儿,双手翻折,一个粽子就成形了,再拿起玉米皮做成的绳子,一绕一缠一塞,原本松散的糯米团儿就被结结实实地捆住了。手起手落,手腕转动,不过十几秒钟,一个比成年人手掌心略大的粽子就包好了,差不多半斤重。
  夫妻俩包的粽子很受欢迎,因为他们传承了老辈人留下来的工艺,地地道道的“鄑水粽子”依旧很拿人。
新粽子味道依旧
粽子村风光不再

  冯胜春和王静华包出的粽子依旧是原来的味道,可是“鄑水粽子”却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鄑水这个著名的粽子村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最多的时候全村百余户人家做粽子,如今只剩十来户依旧在坚持。
  王静华记得,1995年她嫁到鄑水村的时候,家家户户以包粽售粽为生。“去莱州卖粽子”是鄑水村村民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普遍记忆。
  那个年代去莱州卖粽子一天的收入是50元,而当时的技工一天的工资为5元,“那时候粽子是个稀罕物件儿,会包粽子的人也少,‘鄑水粽子’的名声应该就是那个时候打出去的”。据鄑水村支部书记宫祥民回忆,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鄑水村的村民靠着包粽子的技艺拥抱了市场,“当时这个买卖算是收益来得快、来得多的,村里人就都干起了这个生意,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上家家都是万元户”。
  然而这样的红火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时代的改变,鄑水村做粽子的人越来越少。宫祥民曾经也以粽子为生,但从1992年起转行做起了养殖,从此再也没回头。
手工作坊难发展
传统模式遇困境

  大家为什么都不愿意继续做粽子了?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还是经济因素。说白了,就是挣不到钱。
  冯胜春是1973年生人,跟着父辈学得了包粽子的技艺,“1997年的时候,我父亲想休息了,我就接过了他的手艺和积累下来的客户。”他们夫妻俩是现在干得比较好的,稳定的大客户群体,加上平日里赶集散卖,一年下来夫妻俩能靠粽子挣到十万元左右。
  十万元,也是村里目前以粽子为生的十一二户人家的普遍收入。
  收入为啥上不去?平时短销路,忙时缺人手,是目前的普遍困境。
  端午时节的销售旺季从农历四月底开始,增量主要来自大订单。“一两千个的订单很多,三四千个的也有。”平常一天下来,冯胜春夫妻俩能做一两千个粽子,赶上端午旺季,就要请亲戚帮忙,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五六千个,冯胜春说:“包的粽子不够卖。”即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冯胜春也不愿错过每一笔订单,“比如今天有个大单子,就找亲戚来帮帮忙,实在做不出来了,就跟客户商量能不能晚点提货,实在不行,也只能不接了。”
  然而这只是端午节前后短暂的好时光,平常的日子里,生意少得可怜。
  1990年出生的宫吉民在目前村里还在做粽子的人里是最年轻的,“16岁开始接触粽子,18岁开始当成工作。”后来,宫吉民尝试干过会计、印刷、纺织、建筑等行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包粽子。与冯胜春的“夫妻档”不同,宫吉民是与父母一起干,平时父母做粽子他在外上班,忙时一家三口齐上阵,全年的销售情况与冯胜春家差不多。家庭手工作坊,就是鄑水村的粽子生产模式。
  为了增加平时的销量,宫吉民尝试过开网店。“2012年,开了实体店和网店,端午节的时候能卖到2000个,平时也就百儿八十的。”线下的销售是即产即销,而线上的销售却要经过两到三天的长途运输,这对粽子来说并不友好。“网店增加了生粽,一般外省的就建议买生的,省内或者比较近的可以买熟的,我会在包裹里放上冰块来保鲜。”即便如此,还是会出现因变质、蒸制方式不到位而影响鄑水粽子口感的情况。最终,在2021年下半年,宫吉民放弃了实体店和网店,“后来还做过一段时间的抖音,现在也不做了”。
  据宫祥民介绍,村子里曾经接到过两万个粽子的大单,来自潍坊本地的一家大型企业,但哪怕是分给这十多户一块做,维持这么大的产量也很困难,“只接了三年就不接了,生产力跟不上”。
  能否多雇人来提高产量呢?冯胜春认为很难,“我们的粽子就卖两块钱一个,利润很低,再雇人就没的挣了”。那用机器代替人工呢?“那就不是手艺了”是普遍回答,这背后是对可能会失去原有靠手工粽赢得的市场的担忧。
  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时间成本高、利润率低,这是手工粽子的短板。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鄑水村民离开糯米和粽叶,选择进城务工。慢慢地,仅剩下像冯胜春家这样有稳定的大笔订单的人家坚持了下来。当问到是否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包粽子时,冯胜春夫妻俩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手工何必排斥机器
传统手艺需要创新

  “鄑水粽子”这项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很显然,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现代社会也许还能维持生存,却很难活得好,更难有大的发展。
  据宫祥民介绍,目前,鄑水村还在做粽子的十几户人家年龄普遍在五十岁以上,再年轻一点的就是三十二岁的宫吉民。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不愿再回到糯米和粽叶前,或许也是生产模式无法创新的原因之一。
  鄑水村邻村南鄑亭村的孙明军正在寻求突破之路。虽然他和妻子目前也是夫妻档手工包粽售粽为生,但是已经注册了个体工商户,正在筹备开办小型加工厂。“机器是替代不了手工的,但可以帮手工走得更远。”孙明军计划让机器完成消毒杀菌、包装这些后续工作,但仍坚持用传统技艺包粽子,“有了正规的包装,我们的粽子就可以走进稍微高端一点的市场,或者转到线上,可能会有更稳定的销路、更高的利润”。
  靠守是守不住的,创新,也许能闯出一条新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