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共德州市委“山东这十年·德州”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德州市委
2022年10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月21日,中共德州市委“山东这十年·德州”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表示,德州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全力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惠才,实施了人才“创业券”政策,设立了人才“编制周转池”,实施了“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叫响“‘德’有你 才‘州’全”品牌。依托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打造开放式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中试基地体系,营造“一池春水”的创新生态,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如鱼得水”。
  近年来,德州扎实推进人才兴德战略,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天下才德州用”,从“顶格”配备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到人才政策“真金白银”落地生根,再到提高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建设有创造力、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被分别写进了德州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和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德州,扎根德州,留在德州,成为德州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200多名技术骨干
无一人流失

  “德州形成了以功能糖为特色的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多元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广阔。”山东星光糖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李宁从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带领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期合作,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白糖—玉米淀粉糖—功能糖”三代糖高效联产的全糖产业链。“这里的良好发展前景,增强了公司的吸引力。公司在2019年招收本硕毕业生26人,到现在已有高学历人才近60人。”她说。
  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自2019年从北京西城区迁至德州天衢新区后,200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员工,3年内没有一人流失。这一切都源自有力的人才保障,以产留才,打造人才“孵化地”;以才兴产,形成人才“能量场”;产才融合,放大人才“场效应”。
  有力的人才保障让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发展蹄疾步稳——有研半导体项目作为亿级产业“航母”,带动形成了年产值近3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了包含硅片、靶材在内的国家重要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有研以高昂的产业“龙头”,正在驱动整个产业链,为天衢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赋能。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利润1.8亿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
  5月13日,德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不久前,德州市出台《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围绕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合一”,提出了17条政策措施,主要目的是提升产才融合发展匹配度,构建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产才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助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
  对于人才与产业的关系,当天,德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昌接受采访时说,人才是制造业振兴的第一资源,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同时产业是人才引育的基础,更是人才发挥潜能的试验场。
  “我们将带头做好产才融合文章,与产业链链长办协同配合,分产业建立领军企业库、重大项目库,完善企业政策需求清单,分产业、分领域制定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同时推进产业人才供需匹配,形成产才融合良好生态体系。”孙洪昌表示。
  据悉,德州市瞄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前沿产业,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先后引进培养165个创新创业团队,集聚技术骨干914人,围绕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政策持续输出
让人才扎下根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为了更好地提升吸引力、创造力,德州市进一步布局,下大力气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端发力打造引才“强磁场”。
  初秋时节,位于天衢新区的德州人才创新园项目正加紧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新希望六和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圳人才集团等近20家科研机构已签署进驻协议。
  “项目集公共研发、人才服务、专家公寓、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集聚吸引青年人才的又一阵地,助力德州书写创新型城市建设‘时代答卷’。”德州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说。
  德州市搭建平台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很好地解决了年轻人有知识没经验的问题,还加快了顶尖专业人才集聚。深入实施“一企一校(多校)”“一企一平台(多平台)”工程,引导企业深化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支持企业争创“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不断提升技术研发、人才承载和成果转化能力。目前,德州市共建成市级以上人才平台载体2315家,钟南山团队“两基地一中心”、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齐鲁工业大学“一院一基地一园区”等一批高位平台相继落地。
  另外,政策持续发力,真金白银,助力企业留住人才。5月27日,“‘德’有你 才‘州’全”德州市人才政策奖补资金发放仪式举行,仪式上,10名领取安家补贴人才代表、10名享受“假日专家”薪酬补助企业代表、10名获得引进大学生奖励企业代表和10名第九届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代表,共计40人上台领奖,现场颁发奖金总额达411万元。
  “非常荣幸能以德州市首批人才安家补贴领奖人才代表来参加这次颁发仪式。2019年,我来德州工作,已经领取了5.8万元的生活补贴,买了房子,作为硕士研究生,还给予了一次性10万元的安家补贴。”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的研究员王小丹表示,这极大地减轻了她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有了努力工作、安家德州的动力。
  2015年以来,德州市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及升级版“人才改革25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政策措施,先后兑现落实人才奖补资金5.84亿元,人才工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保持在5%以上。2022年,在总结拓展以往做法、充分吸收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对德州市人才政策进行全面修订完善、优化升级,制定出台《德州市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德州市“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人才新政4.0版,不断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双创环境竞争力、城市生态吸附力。
  据悉,德州市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去年的1.5亿元调整到今年的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全方位支持人才工作重点领域。计划投入约4300万元,支持全面落实高端领军人才政策;计划投入约6600万元,支持实施“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计划投入约1900万元,支持乡村人才返乡创业及本土人才、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投入约5100万元,发挥“人才飞地”等平台的聚才作用;计划投入约2100万元,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来时有房住,平时有补贴,成长有空间

  年轻人手握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将新奇的想法变为现实,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然而创业往往起步艰难,给创业者一阵“及时雨”,可能收获超出预期的硕果。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可以专心研究土壤修复技术。办公地点免房租,各类审批有专人服务,博士生每月享受市县两级补贴8000元,本科生每月有550元的生活补贴,公司的竞争力大幅提升。”2015年,刘骁勇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毕业后,在齐河县创建了山东碧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实施了多个国家、省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项目,他也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另外,住房、就医等民生保障是否完善,也是人才能否“留得住”的重要因素。
  近日,在位于天衢新区的德州市东部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该项目总投资46.3亿元,占地面积298.7亩,总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000张,建设目标为综合三级甲等医院。”项目总工王宜振说。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面向德州市全体人口,服务于德州市区及周边的民众,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城镇居民就医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借此吸引资金用于解决城市医院的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可使医院的服务层次得到提升,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1月,德州市人民医院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正式全面托管,德州借势打造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这不仅能减少当地群众就医‘北上南下’的不便,更对德州在人才、产业和资源等各方面‘北接南融’,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德州市卫健委主任常树风说。
  德州市还深化人才安居工程,2022年度全市计划新建人才公寓3931套、42.8万平方米;去年以来,全市共为各类人才发放购房补贴4325万元,共办理“人才贷”业务72笔,目前贷款余额1.67亿元。实施“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青鸟计划”十百千万工程,常态化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学子。
  人才与创新共舞,活力之城再扬帆!德州市用好人才“金钥匙”,依靠创新驱动,再塑城市魅力。
  记者 李梦晴
通讯员 王建建 臧杨杨

  禹王集团实验室人员研发新产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