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郑路镇各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村一品”打造富裕美丽新农村
2022年10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特色蔬菜产业,高标准建设了智能蔬菜大棚。
     路家村的“珍珠红”西瓜产业全景图谱、展家村的丰收菜园、武集村的中药材“宝贝”、大石家村的笤帚成为“爆款”……走进商河县郑路镇的广袤农村,处处都是不一样的景象,各村立足有利条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一村一品”,一幅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画卷铺展开来。

  通讯员 张鹏程           

得“甜”独厚
  每年初春,走进果香味十足的路家村,整个村庄被“甜蜜”包围。绿油油、圆溜溜的小西瓜缀满藤蔓,每到周末就引得无数市民前来体验采摘,为路家村的“甜蜜事业”再添一桶金。
  说起路家村的“甜蜜事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代代”的传承改良,以及现代高科技大棚和农业专家的指导,现在的“珍珠红”西瓜个小、皮薄、清甜多汁,可以一弹即裂,扒皮即吃,不仅成为路家村的代名词,更是贫困村变致富村的法宝。
  “一村一品”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1+1>2”的辐射和带动效应。路家村充分发挥“一村一品”的放大效应,探索出“地上建棚子、四季卖果子、青山变金子”的“三子”致富经,让村庄变美,百姓变富,户均增收达到13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村,还摘得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金字招牌,村民日子越过越甜。
瓜“菜”成畦
  “销路不愁,就是产量供不上。”张尚庙村党支部书记王笃坤聊起了他的“幸福烦恼”。原来,为了促进乡村振兴,鼓起村民的“钱袋子”,近年来,郑路镇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特色蔬菜产业,高标准建设了智能蔬菜大棚,用于种植黄瓜、西红柿、芸豆等绿色蔬菜。“收成好的时候,一个大棚能带来20万元的效益。”王笃坤介绍。
  走进蔬菜大棚,各种特色蔬菜生机盎然。据了解,郑路镇蔬菜大棚已发展到8000个,露天菜0.95万亩,年产蔬菜29.1万吨,形成了以订单式种植为主,春季大棚菜、夏季露天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搭配生产、四季常鲜的生产格局。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郑路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一村一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依托展家“展旺”蔬菜的响亮招牌和独特地理优势,辐射带动姜楼、淄角等十多个乡镇果蔬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药到“贫”除
  地处“两市三县”交界处的郑路镇不仅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武集村更有其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仅用4年时间,便成为郑路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的另一个样板。
  药材是武集村种出来的“药财”。2018年起,武集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探索“三变”改革,农户以资源资产入股,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村集体以管理服务职能入股,带领村民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并于2020年创办济南武集华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年该合作社被评为首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县级示范社。
  武集村中药材产业正在成为郑路镇的精品产业,全村建成中药材良种繁育面积1200亩,种植传统中药材十余种,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目前,武集村正在规划打造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科普、观光游览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深度推进中药材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广。
拥“帚”清尘
  深秋时节,气温骤降,然而郑路镇大石家村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眼下正是高粱成熟的季节,村民们正忙着运输采摘下来的笤帚苗,村内各个笤帚加工点正加班加点绑扎笤帚……
  小小的笤帚串起了致富一方的产业链,在大石家村,家家都会绑笤帚,户户都是小老板。目前,全镇有笤帚加工登记个体企业46户,加工户226家,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把件,1500余人被吸附到产业链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从百年前的散户加工,到现如今的成规模发展,郑路镇乘着“大石家”笤帚被评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车,借势深挖其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非遗+乡村振兴”的“一村一品”特色发展之路,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创业、指尖上增收,“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近年来,郑路镇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目标,探索出一条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径,“一村一品”也从十年前的产品向今天的品质、品味、品牌进化,焕发出乡村振兴新生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