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学钧
再见了,行程卡!
12月12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对出行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则好消息。行程卡下线了,出行之路将更加顺畅。 告别行程卡,此其时也!
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防疫手段,行程卡曾紧随出行者的脚步,以精确的信息追踪为精准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不容否认。可也应看到,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的背景下,行程卡“退役”已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这是对防疫“新十条”的积极响应,更是防疫“新十条”的内在要求。
“新十条”明确要求,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虽没有直接说到行程卡,但已为行程卡确定了应有的归宿。行程卡只有跟核酸检测报告和健康码“联手”才能发挥设计中的防疫功能,否则,就会沦为一种单纯的跟踪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堪称对行程卡的一次釜底抽薪——没有了核酸检测报告和健康码的“加持”,作为防疫手段的行程卡就失去了必要的抓手与着力点,不再具有防疫功能,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性。
行程卡下线,显示了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的决心与信心。对某些地方和部门而言,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次提醒——不要再犹豫观望了,诚实高效地把既定优化政策落实到位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挥别行程卡之际,需要做好两件事。
一要做好监督,防止有些地方和部门出于某种考量,在行程卡下线之后搞“小动作”,以别的方式“复活”行程卡,一如既往地去“卡”人们的行程。二要做好善后。下线之前,行程卡存储了海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出行者的特定身份、医疗健康、行踪轨迹等,极其“敏感”。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很可能会对出行者的正当权利造成危害。为此,在宣布行程卡下线的同时,应对行程卡上储存的所有个人信息予以删除。这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要求的。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继行程卡之后,应该还会有更多的“卡”被“下线”。为此,有关各方尤需把行程卡下线的事办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