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12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夔州博物馆发布一则征稿启事:“为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我们拟定于2023年4月至6月在重庆奉节、四川成都召开‘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据启事所述,这个研讨会由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联合成渝相关文博单位联合承办。相关消息在网上一经发布,随即引发热议。
看得出来,当地有关方面对这次学术研讨会十分重视,当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比如从研讨会的联合举办单位来看,既有“奉节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这样的政府机构,同时也有“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这样的官办文博单位。再比如学术研讨会对外征集的并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学术研究论文,字数上要求都是几千上万字的。
但是当地的这种“严肃认真”,却遭遇了网友们的调侃乃至说“群嘲”。网友们不理解的是,一件发生在1800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到底有什么好研究的,其学术性又能够体现在哪里?还有网友揶揄道,如果刘备托孤都要举办研讨会,那么“桃园三结义”要不要也举办学术研讨会?“三顾茅庐”呢?名著《三国演义》里面的典故那么多,是不是都要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啊?
很多质疑的网友可能并不知道,当地和三国文化确实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现在的奉节县,奉节原名永安,正是当年刘备病重托孤之地,后世因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才改名为奉节。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举办的历史名人学术研讨会,很容易引发历史文化元素的争议,比如就曾经发生过诸葛亮、赵云、李白故里之争。从这个角度来看,网友们的争议和质疑,多少都有些对这次研讨会的“误伤”。
但就事论事,地方通过文化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做法本身有其合理性,也是一种很正当的诉求,如果放着文化资源不知道去包装、开发和利用,才是一种不作为。不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重要的是防止因急功近利而出现偏差。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