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命运挺尊贵
2023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关于中国的家猫,许多人常引用《玉屑》提到的:“中国无猫,种出于西方天竺国,不受中国之气。释氏因鼠咬坏佛经,故畜之。唐三藏往西方取经带归养之,乃遗种也。”这段话言明中国的猫是在唐朝,为了防止老鼠啃咬佛经,由唐三藏特意从天竺带回圈养,自此在中原地区才有了猫的存在,家家户户开始出现“养猫护书”的习惯。
  然而,《毛茸茸的人类文明史》并不认同,依据是考古发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省泉护村遗址就曾发现两只猫共八块骨骼,包括骨盆和下颌骨。根据碳、氮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其中一只明显食用了大量的谷物,间接说明了身为肉食性动物的猫,极有可能被人类豢养并喂食农作物;而另一只猫的年纪较大,推测是受到人类照顾才能安度晚年。
  除此之外,在许多先秦的文献中,也能找到猫的身影。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韩奕》便有记载“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但里面的猫和熊、虎等大型猛兽并列,可以大抵判断与现在社会中通称的“猫”并不相同,至少尚未被人类所驯化。《逸周书·世俘解》中描述“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鹿三千五百有八”。虽然猫可能是因身型较小、毛色普通或食用价值不高等理由,被猎的数目不多,但从被视为狩猎对象这点来看,先秦时候的猫可能为一种野兽。从上述看来,先秦文献中提到的“猫”,应是未驯化前的野猫。
  猫何时走入中国人的生活,争论还在继续。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古代不乏爱猫成痴的猫奴。诗人陆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写诗道“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意思是“我不寂寞,反正有猫陪我”,妥妥的资深“铲屎官”思维。
  明代之后,养猫在王公贵族间蔚然成风,皇宫中甚至设有专门照顾猫的机构“猫儿房”。《酌中志》记载:“猫儿房,近侍三四人,专饲御前有名分之猫。”这些宫猫有专人精心照顾,不愁吃穿,更别提捕鼠等工作,是闲散度日的最佳代表。公的称作“某小厮”,母的唤作“某丫头”,若被皇帝或后宫嫔妃看上,便留下玩赏,其余的则可送给皇亲国戚。
  要说中国历史上爱猫成痴的皇帝,非嘉靖皇帝明世宗莫属。根据《明史》记载,爱猫过世了,伤心至极的皇帝“命儒臣撰词以醮”,也就是要大臣们给一只猫写讣闻。当时为官的袁炜擅长写词,举笔立成,他在文中写到了“化狮作龙”一句,将皇帝过世的爱猫比拟作龙,世宗大喜,便给了许多赏赐。
  由于养猫成风,清朝黄汉甚至搜罗古今猫事,汇整成一部《猫苑》。该书成书于咸丰二年,分为《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及《品藻》七门。其中,《形相》记录了“相猫经”,提出了对一只“好猫”的评价标准,分别是要头圆、耳薄、须硬、鼻直、腰短、后脚高、尾尖长、声音洪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猫的审美标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