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这个景区,曾留下两千多年前汉武大帝的足迹
千里迢迢来巨淀 汉武躬耕为哪般
2023年06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寿光巨淀湖景区汉武躬耕组雕。
     山东寿光市城区西北三十五华里有一天然湖泊,名叫巨淀湖。此湖位于潍坊、东营两地级市交界处,湖区面积2.5万亩,是潍坊最大的天然湿地,寿光市唯一的天然湖泊,也是寿光自然面貌保持最原始的地方。巨淀湖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景区内矗立的汉武躬耕组雕似乎在向来此的游客诉说这里过去辉煌的历史。
  这段历史与汉武大帝有关。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征和四年)三月,上耕于钜定”。钜定,又写作巨淀,曾是地名,又是湖泊名,即今巨淀湖一带。那么汉武帝为何千里迢迢到巨淀湖这个地方躬耕呢?
  □张书功

与20年前
一项水利工程有关

  据《史记》《资治通鉴》记载:征和四年(前89年)正月,汉武帝巡游东莱,到达海边。本想亲自“浮海求神山”,但遇到海上大风,波涛汹涌。汉武帝在海边呆了十几天,也不具备出海的气象条件,无奈作罢,返回长安。三月,“耕于钜定”。之后,他又到泰山巡游,扩建祭天神坛。
  可以看出,钜定与东莱、泰山一样,是汉武帝此次访仙线路上的重要一站。钜定作为地名,指钜定县,西汉置,属齐郡。东汉废。《汉书·地理志》“齐郡”下有“钜定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淄水)又东迳巨淀县故城南。征和四年,汉武帝幸东莱,临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受名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续修广饶县志》记载:钜定城“在城东北四十里,钜定湖西北。”钜定作为湖泊名,指钜定湖,即今巨淀湖。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记载:位于钜定县东南,为浊、洋、女诸水所汇,经马车渎入于海。另据卫星图像(参见王守春等《巨淀湖的变迁及其在鲁北地区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民国《寿光县志》:“汉于湖西北置钜定县,在寿境者十之七八,今则皆在寿境内,不入广饶久矣。”可知,巨淀湖汉时至少跨钜定、寿光两县。那么,汉武躬耕的“钜定”,是在今天的广饶,还是寿光呢?目前,说法不一。但不管怎样,在巨淀湖畔是可以肯定的。
  这一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曾是“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碱场子”。汉武帝为何选择这里躬耕?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修好黄河瓠子(河南濮阳西南)决口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于是全国兴修了几个“溉田万余顷”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中之一就有“东海引钜定”。据顾炎武等考证,这里的“东海”疑是“北海”之误。也就是从巨淀湖开渠引水,灌溉农田,面积达万余顷。据《寿光历代碑刻》著录“民国二年(1913)侯盛亭顺水成功碑”记载:每当雨季到来,淄河、阳河、跃龙河等河的水注入巨淀湖后,由北面倾泻而出。卧铺等村地势低洼,首当其冲,常被淹没。长期的洪涝还使这里的土地变成了盐碱地。在洪涝和盐碱的双重作用下,这里的庄稼经常颗粒无收,荒年农民以草籽和毛芋充饥。由此可以断言:“东海引钜定”,不仅可以灌溉农田,还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
  经过20年的治理和开发,可以想象: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躬耕的巨淀湖畔,或是一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沃土良田、水草丰美的景象。这也正是汉武帝选择在此躬耕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项
古老的“籍田礼”

  汉武帝在春三月躬耕,还与一项古老的农事活动——“籍田礼”有关。籍田礼的“籍”或作“藉”,原写作“耤”。甲骨文的“耤”,像一人手执耒耜,以足踩踏之状。所以“耤”字的本意就是躬亲耕作。所谓“籍田”,用现代话说,相当于“样板田”或“示范田”。“籍田礼”,简言之:就是天子、诸侯在春季带头耕田的一种礼仪。籍田礼当起源于氏族社会,那时氏族长也要参加劳动,后因地位变化而脱离劳动,但在立春时还要象征性地带头劳作。籍田形成一种完备的礼仪当在商代,周代有所发展,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便自行废除。直到汉文帝继位后的第二年,又得以恢复。
  西汉初年,百业待兴,农业作为国家根本,是重中之重。史载:汉文帝即位后,23岁的贾谊上了一篇奏章《论积贮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汉文帝听从贾谊的建议,决定效法古制,“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据《汉书·文帝纪》,文帝二年(前178年)正月正式下诏“开籍田”。十三年(前167年),文帝再度主持籍田仪式。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也举行过籍田仪式。汉武帝曾在举贤良策问诏书中,讲到过“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后于征和四年三月,“耕于钜定”。此后昭帝、明帝、章帝、顺帝、献帝等也都举行过籍田礼。
  关于汉武帝躬耕“钜定”,虽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既然称为“礼”,便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内容。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史料脑补当时耕田的场景。据《后汉书·礼仪上》:籍田礼开始后,首先要在田间用“太牢”祭祀神农炎帝。祭祀完毕,主持仪式的“有司”在征求皇帝同意后,宣布耕田开始。皇帝和群臣站在事先指定的位置上,按照顺序依次耕田播种。其间还会鸣钟作乐,以此壮大重农劝耕的声势。另据《汉旧仪》记载,作为籍田礼的配套措施还有:设立籍田仓和负责管理籍田,督促耕种的籍田令、丞等官职。籍田的收成用于祭祀农神、宗庙等。由此可想象,当年巨淀湖畔轰轰烈烈的农耕景象。
汉武帝晚年
政策转变的体现

  终其武帝一朝,记载“籍田”一共两次,其中一次是在举贤良策问诏书中提及,有无躬耕并不清楚。而明确记载时间、地点的只有一次,就是“钜定”躬耕。当时,汉武帝已经68岁高龄,两年以后就去世了,他为何突然“躬耕”,难道是一时兴起?据《资治通鉴》记载:三月躬耕完毕后,三月二十九日,汉武帝在石闾山祭祀地神,并接见群臣说:“朕自即位以来,干了很多狂妄悖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不堪,如今追悔莫及。从今以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天下财力的事,一律废止。”并听从大鸿胪田千秋的建议,罢黜了各地等候神仙降临的法师。
  不久之后,也是同一年,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书,对以往的国策进行了深刻反思,历史上称之为“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在诏书中否决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轮台地区屯田的提案,并对派遣李广利远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即严禁各级官吏对百姓的苛刻暴虐,废止擅自增加赋税的法令,鼓励百姓全力务农。之后,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示要让百姓休养生息,增加收入的决心。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不仅使地力得到修养,而且增加了作物产量。他还发明了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这些措施对百姓都大有裨益。
  汉武帝晚年一系列的“组合拳”,意味着他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将政策重心由先前的穷兵黩武式的建功立业,调整为修养百姓,重视农业生产。“轮台罪己诏”是其思想转变完成后,成熟的政策性文件,而“钜定”躬耕则是其政策转变的先兆、先试。
  综上所述,汉武帝“钜定”躬耕,即是对20年前“东海引钜定”水利工程的检验和肯定,又是对籍田礼的恢复和贯彻,更是其晚年思想和政策转变的体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