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由于其特殊的经济、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被认为是“天然的流量池”。“很多人借此来蹭热度。”凉山州当地一位商界人士告诉记者,“大凉山被外界很多人认为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很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心。”记者调查发现,打造卖惨视频并获利,台前幕后的套路不少。
1.“偶遇”是常用的手段
“偶遇”“到家里吃饭”成了大凉山网红的经典桥段,在不少网红蹿火的过程中都可以见到类似的情节设置。通过专业摆拍,雇用网络水军烘托气氛,呈现在广大网友眼前的是贫困地区青年艰辛的生活和带货致富的“励志”故事,导致全国网友真假难辨,消费大家的善意。
2.拍摄过程煽情造假
2021年6月,凉山州公安局就披露过一个名叫“韩文团队”的“情感带货”案例:该团队打着“扶贫”的旗号在凉山多地以扶贫捐助、帮扶困难群众为名,故意摆拍贫困,发布不实视频。在拍摄细节上,该团队采用滴眼药水、掐孩子等手段,人为制造女孩流泪场面……
3.助农邀请来自幕后老板
“一些网红经常会收到所谓助农邀请,其实卖的都是供应链老板的货。”几乎所有在大凉山活跃的网红,背后都归属某个团队和供应链老板。供应链老板,就是专门为网红提供货品渠道的人,他们往往是网红的雇佣者。
4.打大凉山旗号卖外地货
网红兜售的所谓大凉山特产,除应季水果是大凉山出产外,很多货品其实并非当地货。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当地早已属于不是秘密的秘密。
5.买粉丝操控机器人账号
凉山警方查明,为配合“网红”在直播间的虚假宣传,某MCN机构曾找河北保定某传媒公司、北京徐某等网络水军团伙开展“投流”(投放流量)业务。另外,通过搭建“橘子”接单平台,下发至各地“机房”批量操控机器人账号,伪装成消费者,在直播带货期间评论商品产地、夸大产品功效。
综合中新周刊、上游新闻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