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公费师范生 “花园”喜添新园丁
四名“00后”公费师范毕业生与一所乡镇农村学校的双向奔赴
2023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左起:邢骏瑶、王艳超、杨浩林、张栋。
  张栋正在给学生们上物理课。
     10月18日,当记者在校园里看到张栋时,他的脸上写满了快乐。
  按照四年前报考大学的定向培养协议约定,今年六月底本科毕业后,张栋和另外三位公费师范毕业生被分配到了德州乐陵市,并在8月底前往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花园镇花园中学报到。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记者来到张栋所在的花园中学,探访他们从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孩子王的转型之路。

  文/片 记者 巩悦悦       

报考
兼具理想与现实的选择

  时间回到2019年夏天。家住德州临邑县的张栋高考成绩达到530多分,选个自己理想的大学没问题。“我一开始想报考省外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张栋说,但父母建议他报考济南大学的公费师范生。虽然没有勉强自己一定报考,但张栋听从了家人建议,最终在提前批被录取。其实,当老师的梦想早就在张栋心里扎根了,他见证了中学教师帮助和自己一样的农村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决心将来也要从事这样伟大而光荣的职业。毕业后他如愿被分来德州本地乡镇学校任教,自己中意,父母也支持。
  高考结束后,家住潍坊青州的杨浩林对选专业没有太大概念,也没有太明晰的目标。当时家人给出的建议是“公费师范生毕业后有编有岗,也不用思考以后找工作的问题”,杨浩林最终听从家人报考了临沂大学公费师范生。
  滨州博兴的王艳超报考公费师范生原因更“离谱”,他是被从小玩到大的初中同学拉着报了名,“他报考了公费医学生,我报考了公费师范生。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竟被临沂大学录取了。”进入大学后,王艳超所在生物科学专业的35个同学中,毕业后绝大多数去往基层任教,也有几位同学选择考研深造,只有一位同学选择违约。
  邢骏瑶是花园镇花园中学四位公费师范生中唯一的女教师,出生于2002年的她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和班里学生仅相差9岁。家住德州临邑县的她高考成绩570多分,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没有听从任何人的建议,本着“多一次录取机会”的想法,按照喜好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并被录取。“因为我们将来注定要当老师,所以进入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奔着以后当老师的目标开展专业课学习的。”
求学
没进校门就找好了编制岗位

  2016年,山东省启动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录取工作完成后,被录取为公费师范生的考生收到培养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后,在报到入学前需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就业市有关部门签订公费教育协议书。
  “简单来说,这份公费教育协议书的内容就是,我们大学毕业后要去基层学校工作不少于六年,大学毕业后到定向就业县(市、区)面试,通过了就能得到编制和岗位。而且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全免,每年还给我们发放4000元的生活补助。”张栋说,他到济南大学报到之前,先到德州签下了公费教育协议书。
  记者注意到,多年以来,山东多所大学公费师范生的入学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的学生。拿今年公费师范生的录取情况来看,山东师范大学最高录到631分,曲阜师范大学最高录到613分,青岛大学最高录到613分,济南大学最高录到619分,鲁东大学最高录到611分。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录到的631分在全省排9300名左右,即便上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也都“稳稳的”。
  报考公费师范生的原因千差万别,虽然更多是为了毕业后获得一份稳定工作,但这并不妨碍考生们想在毕业后潜心从教,成为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回归课堂,张栋正经历着一次感动。由于教八年级四个班的物理课,刚来还没完全熟悉情况,他常常会认错学生。观察到他的窘境,其中一个班的物理课代表召集另外三个班的物理课代表,为张栋抄写了各自班级的座次表,并标注好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这是张栋从教以来收获的第一份感动。虽然没能如愿报考省外学校,看看外面世界,多少会有一些心理落差,但真正读完公费师范生专业并走上岗位后,就不觉后悔了。
就业
乡镇学校与公费生的“双向奔赴”

  花园中学的四位“00后”公费师范毕业生中,有三位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承担起了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乐陵市花园镇花园中学校长刘玉龙对此有着特别的用意,“以前曾有公费师范生来校实习、支教,那时我们就非常希望能够分来公费师范生,真没想到一来就是四位。刚来学校的时候,我们和四位老师进行了简单交流,他们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对教育的认识,都很深刻,因此从新学年一开始,我们就让其中三位老师走上了班主任的重要岗位。”
  据刘玉龙观察,从教一个半月以来,四位公费师范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相对而言都要高得多,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在工作中非常负责,每天早上六点多到教室,中午组织学生午休,自己却不休息,傍晚等学生晚休了再回宿舍。虽然年轻,但执行能力很强,适应了学校管理严格、工作量大的节奏。”
  被乡镇学校器重,自己又愿意扎根下来,杨浩林感受到了“双向奔赴”的快乐,“从我上过的幼儿园算起,一直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包括曾经实习过的小学,花园中学是我见过的所有学校当中,教育教学氛围以及老师的带动性最好的。”
  原来,在杨浩林等四位公费师范毕业生报到后,花园中学就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带领他们教学和管理班级,“我是教语文课的,学校特意安排了一位经常在乐陵市拿奖的老教师来教授课方法,感觉学校对我们很照顾、很重视,我觉得我的乐趣在这里,我也愿意永远扎根在这儿”。
  真正以公费师范毕业生的身份入职后,张栋也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温暖,“无论大事小事上,学校领导都很关照我们四个,学校为我们找来的老教师也会不遗余力地把他们所掌握的东西都传授给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关爱。”
  “了解到四位老师不是乐陵本地人,为让他们工作更安心,我们提前做好后勤保障,为他们准备了教师公寓。”对于这四位教师,刘玉龙从一开始就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没来的时候盼着他们来,来了之后要让他们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过观察、交流和听课,我认为这四位教师具备这样的潜质,我们也要为他们搭建好平台,这是学校的财富,也是学校的未来。”
未来
愿意一辈子扎根乡村学校

  处在乐陵市的花园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位于花园镇的花园中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全校2200多名在校生覆盖了全镇72个村庄,凭着教师们的执着努力,每个村一年能考出四五个大学生,有村庄一级中能超过10人,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老百姓认可,使得这里生源非但没有流失,反而一再回流,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面对72个村庄的孩子,刘玉龙感觉身上责任很大,每天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更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定的目标不仅是乐陵前列,还要在德州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在这样一所群众给予很大期望的学校工作,肩上担子沉甸甸的,每天都如履薄冰,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放松,未来还要尽心尽力尽好责任,贡献出我们的教育力量。”
  其实在真正从教之前,邢骏瑶曾做过一段时间家教,那时就发现自己面对学生时并不紧张,相反,她从心底里生发出来对讲台下的孩子们负责的崇高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以后,因为离家近,邢骏瑶几乎每周都回家,回家她要和同样从教的姐姐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而当回到学校就开始一门心思好好教学、踏实做事,“我想带给我的学生好成绩,因为对他们来说,成绩意味着未来更多的选择”。
  从教前后,王艳超的状态有个180度大转弯。
  “之前军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磕伤了腿。因为父母在外务工回不来,当晚我就带他去了医务室。当天刚好是我生日,回来路上我就随口提了句,没想到竟被学生记在了心上。”王艳超回忆,等到周末休息日,那个腿受伤的学生颤巍巍带来另一个同学,两人一起对我说了句“生日快乐”。
  虽然是句迟到的“生日快乐”,却让王艳超感动了好久,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教师这个职业的分量,“说实话,我上大学时心态有些躺平,但真正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也在感动中开始改变自己了。这些孩子都很可爱,他们不仅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动力,也在帮助我融入这个社会,我再也不能因为个人的状态而去耽误孩子们的未来。我现在就想尽自己最大努力教好他们,我想带给乡村孩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很多人将其解释为去往繁华都市工作生活,但杨浩林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我心中的‘人往高处走’是去往自己的心之所向,我愿意一辈子扎根在这所乡村学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