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教品牌 助力博物馆发展
2023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 宋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更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更好地契合社会大众的需要,也实现职能的转变,由藏品陈列展览到如今的社会教育,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越来越突出。各种规模、类型的博物馆都逐渐摆脱传统模式,积极“引进来”,主动“走出去”,举办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结合自己的馆藏资源,打造社教品牌,充分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育职能,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内核,让历史文化惠及更多的人群。在基本陈列同时,创新经营模式,让文物说话、让遗产发声、让文字鲜活,真正实现文物资源活化利用。
  聊城不仅是运河古都,更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位于古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光岳楼,作为全木质结构建筑,不仅本身是重要的文物,其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名人字画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则见证了清代时期聊城这座古城商业发展和文化繁荣,每一处建筑的雕刻和绘画都极具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此外,聊城是京杭大运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织,两河文化文物资源丰富。为实现文物保护利用,聊城各地区纷纷建立极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聊城现有登记在册博物馆19家,除各县(市、区)综合性博物馆外,还有专题博物馆,以名人为主题的,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傅斯年陈列馆;以运河为主题的,如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如聊城乡村记忆博物馆。
  近年来,聊城区域内各类博物馆积极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在做好基本陈列展览的同时,充分挖掘馆内资源,创新经营理念,积极探索社教新模式,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开展馆校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服务大众、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品牌的打造。
  品牌就是标识,博物馆社教品牌代表一个博物馆的文化和内涵,也是博物馆独特的内在气质,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知名度,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功能。同时,对于推动馆校合作,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博物馆既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场所,又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基地。如何创新经营体制,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社教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的为大众服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社教活动对象要有针对性,提高参与度。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青少年不再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渐增强。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揭开宇宙的奥秘成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博物馆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青少年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博物馆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的转型也更有利于找到与青少年发展需求的契合点。有的博物馆既是青少年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又是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每年服务数十万青少年群体。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少年的研究,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心理因素,开展社教活动时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如,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抓住青少年课堂所学“二十四节气”,让中小学生化身小主播为大家讲述每个节气名字的由来,气温气候特点,并吟诵与该节气有关的古诗,充分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打造数字博物馆,实现“云端化”。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云”模式逐渐普及,博物馆也要跟上时代发展,推行线上模式,打造数字博物馆。互联网技术让年轻人实现了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愿望,不再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约束。有些文物出于保护的需要,必须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不适合展览,但大众对文物的期待值很高,这就需要将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展示,3D立体模式可以观看文物的全貌和每一个侧面特点,点击文物图像还可以获取相应的文字说明。博物馆还可以在线上开展社教活动,通过趣味性模块,实现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增加浏览量和点击率。现在,各博物馆利用5G、VR技术开展线上社教服务,打造数字博物馆品牌。
  三是结合馆藏资源,突出品牌特色。一个地区可能会存在数个博物馆,每个博物馆都在展示自己的的文化。博物馆在打造社教品牌时,要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务必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充分挖掘馆藏文物,将馆内资源与社教活动相结合,开辟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社会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博物馆在全年开展活动时明确主题,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观众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这就要求博物馆人员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研究,抓住自身的文化内涵,将社教品牌赋予独特的文化气质。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一些博物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游客数量稀少,难以推广自己的品牌。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宣传,提高社教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除了固定的陈列展览外,还要积极走出去,举办流动展览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范围,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还要借助当地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让博物馆出现在新闻中、报纸上,更成为网络热门讨论的话题。同时,博物馆要加强与旅游融合,努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让文物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搞活文博事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一般课题“聊城市博物馆社教品牌培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