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旧石器、骨骼化石上万件,沂水跋山水库考古发现国内罕见
10万年前,先民与史前巨兽共存
2023年1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被洪水冲刷“惊醒”的古生物化石。
  在沂水等地出土的旧石器时期文物。
  象牙的一段制成铲状。
     记者11月30日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沂水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上获悉,沂水县境内跋山水库发现一处距今10万年至5万年的遗址,证实在约10万年前,这里的先民曾与古菱齿象、披毛犀等史前巨兽共存。另外,在该县水泉峪村发现一处距今6万年至2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专家表示,跋山遗址群的发现意义重大,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殊为难得的标准年代体系标尺。
  文/片 记者 乔显佳

两处遗址完整呈现
距今10万至2万年文明演进

  11月29日,专家团来到沂水县崔家峪镇水泉峪村。这里发现一处距今6万年至2万年的遗址。考古队在高、中、低三处分别进行发掘,均发现先民活动的遗迹,还发现细石器。按照考古划分,人类在距今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期,水泉峪遗址体现了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演进的过程。
  人类文明具有“逐水而居”的特点,发现史前遗址的区域自古河流水系比较发达,成为古人类和古生物生存繁衍的热土。同时,古老水系也为今人探究远古文明留下一丝线索。
  在沂水县跋山水库,另一处史前遗址正等着大家。此遗址位于跋山水库南面一面向阳山坡上,出土遗物证明,远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与披毛犀、古菱齿象、野马、鹿等史前兽类共存。
  此处遗址自高处向低处,共分为三大块,其中位于高处的一块文化层距今5万年;往下的第二大块,距今6万至7万年;位于最低处的第三大块,又被细分为第9至第13文化层。其中,处于最底部的第13文化层,经科学测年距今10万年以上。
  上述“史前巨兽”的遗骨化石就集中在第13文化层。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旧石器同时重见天日。考虑到旧石器是由人类打击加工而形成的,尽管尚未发现人骨,但足以作为远古人类与古生物曾在此地共存的一个铁证。
  经考古发掘,13个文化层清晰呈现在世人面前,犹如一本打开的“地书”,内容一目了然。
因洪水冲刷而惊醒的
古生物骨头化石

  据悉,此次沂水跋山遗址群的发现比较意外。作为山东省境内第二大淡水库,跋山水库于上世纪50年代修建。约70年后,人们在一次泄洪后惊奇地发现,一些史前巨型动物的骨骼化石被洪水冲出。经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后,考古队进驻现场。
  11月29日下午,记者随众专家一起乘船登上水库对岸一处陆地。在此,考古队试掘两处探坑,均发现史前居民使用的石刀,以及打制石刀遗留的石核。记者现场从地面上捡到一块,经专家分析,该石英质地的石块也是古人使用过的石核,留有清晰的打击印迹和新鲜的裂茬。
  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组成的考古队,还对域内若干处遗址进行调查或勘探。最终清理出旧石器、各种骨骼化石上万件,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展陈在大厅内,十分壮观。
  众多的石器中,最小的也就一两厘米长,虽小却十分尖锐,打击出的面很漂亮。虽经过数万年,仍坚硬如初;比较大的石核直径约二十厘米。所展出的远古动物化石中,最小的长不过一两厘米,粗不及火柴棒。据旧石器考古专家分析,不排除是先民食用后所遗留。而最粗壮的骨骼化石,来自古菱齿象,体态十分壮硕。另有部分出土化石因为出土时已经粉碎,考古人员使用石膏加固处理。
  为了便于研究、了解,考古队细心将石刀、石核成组展示,将已经断裂的石器拼接在一起,并特意将临朐、沂源等周边地区同时期遗物拿来一起展示。
  最让人惊讶的,是史前先民对于象牙的利用。
  呈现在众人面前的这段象牙化石残长六七十厘米,一头较粗,截面有一圈一圈的清晰“年轮”。先民将截面打磨成铲状,这样一柄“象牙铲”有何用?吉林大学教授陈全家表示,不排除古人用它挖土或掏洞,营造安乐窝。
建立了山东旧石器
年代文化演变的序列

  11月30日上午举行的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社江主持。王社江说,自己4月份曾来沂水做过一周的调查,在跋山水库周围都跑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考古发现,沂水旧石器遗址自距今10万年前至距今2万年左右,整体可以串联起来,其文化面貌清晰,工作已取得非常重要的收获。
  “真土豪啊!”王社江感慨道,自己之前在各地看到的旧石器遗址,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尚不及此次1/4。这次考古队将特别丰富的资料完整展示给大家,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沂水县在旧石器遗址方面“地位”蹿升,山东省考古研究院11月29日在沂水县成立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沂水县同时成立“文物考古研究所”。
  鉴于跋山遗址的重要性,加强保护势在必行。目前,已经在遗址上设“考古大棚”,大棚外面专门建起一道石坝保护遗址。但王社江认为这还不够,周遭环境的“一干一湿”对化石文物影响大,建议后续须找工程方面的专家论证,考虑原地建设博物馆或整体搬迁。
  据跋山遗址考古队领队李罡介绍,此次考古,动员了全国各地力量,河北、陕西、河南等省份有经验的技工都有参与,专家层面也是充分动员,借智引智,大家同心同力才有如此好的发掘成果呈现。
  北京大学教授夏正楷说,跋山遗址群面世让山东旧石器考古迎来大突破,过去虽有淄博沂源扁扁洞等发现,但比较零散。此次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一个山东旧石器具有年代框架文化演变的序列,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吉林大学教授陈全家说,自己第二次来遗址,感触非常深,考古队的保护展示工作做得到位,将全部地层揭露在世人面前。陈全家建议建立一套地层序列,在发掘的同时研究一定要跟上,且越细越好。譬如研究大量石器、动物化石的叠压关系,搞清楚其加工手段。应特别关注对石英质石器和铲齿象的研究,为测年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说,在漫长的岁月中,河流的参与对地层地貌会有一定的影响,气候变化也会推动其形成。目前,对远古遗址、遗物的测年方法很多,牙齿、沉积物都可以,目前国内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双权认为,目前跋山遗址的发掘面积还太小,很难触及本质,若扩大发掘,解读将更准确一些。他提出,要想确立远古动物与当时人类的关系,须找到遗留在动物骨骼表面的砍砸-痕迹,借此搞清楚古生物的死因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说,跋山考古队在工作中,不仅关注身边沂水境内的20余处遗址,还对青州、潍坊、临朐等地同时期的两三百处遗址进行了一番调查。跋山遗址群对于沂水县来说,是一大笔财富,十分难得,要加强对考古成果的整理、实验、研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