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土旧石器、骨骼化石上万件,沂水跋山水库考古发现国内罕见
10万年前,先民与史前巨兽共存
2023年12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被洪水冲刷“惊醒”的古生物化石。
在沂水等地出土的旧石器时期文物。
象牙的一段制成铲状。
记者11月30日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沂水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上获悉,沂水县境内跋山水库发现一处距今10万年至5万年的遗址,证实在约10万年前,这里的先民曾与古菱齿象、披毛犀等史前巨兽共存。另外,在该县水泉峪村发现一处距今6万年至2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专家表示,跋山遗址群的发现意义重大,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殊为难得的标准年代体系标尺。
文/片 记者 乔显佳
两处遗址完整呈现
距今10万至2万年文明演进
11月29日,专家团来到沂水县崔家峪镇水泉峪村。这里发现一处距今6万年至2万年的遗址。考古队在高、中、低三处分别进行发掘,均发现先民活动的遗迹,还发现细石器。按照考古划分,人类在距今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期,水泉峪遗址体现了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演进的过程。
人类文明具有“逐水而居”的特点,发现史前遗址的区域自古河流水系比较发达,成为古人类和古生物生存繁衍的热土。同时,古老水系也为今人探究远古文明留下一丝线索。
在沂水县跋山水库,另一处史前遗址正等着大家。此遗址位于跋山水库南面一面向阳山坡上,出土遗物证明,远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与披毛犀、古菱齿象、野马、鹿等史前兽类共存。
此处遗址自高处向低处,共分为三大块,其中位于高处的一块文化层距今5万年;往下的第二大块,距今6万至7万年;位于最低处的第三大块,又被细分为第9至第13文化层。其中,处于最底部的第13文化层,经科学测年距今10万年以上。
上述“史前巨兽”的遗骨化石就集中在第13文化层。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旧石器同时重见天日。考虑到旧石器是由人类打击加工而形成的,尽管尚未发现人骨,但足以作为远古人类与古生物曾在此地共存的一个铁证。
经考古发掘,13个文化层清晰呈现在世人面前,犹如一本打开的“地书”,内容一目了然。
因洪水冲刷而惊醒的
古生物骨头化石
据悉,此次沂水跋山遗址群的发现比较意外。作为山东省境内第二大淡水库,跋山水库于上世纪50年代修建。约70年后,人们在一次泄洪后惊奇地发现,一些史前巨型动物的骨骼化石被洪水冲出。经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后,考古队进驻现场。
11月29日下午,记者随众专家一起乘船登上水库对岸一处陆地。在此,考古队试掘两处探坑,均发现史前居民使用的石刀,以及打制石刀遗留的石核。记者现场从地面上捡到一块,经专家分析,该石英质地的石块也是古人使用过的石核,留有清晰的打击印迹和新鲜的裂茬。
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组成的考古队,还对域内若干处遗址进行调查或勘探。最终清理出旧石器、各种骨骼化石上万件,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展陈在大厅内,十分壮观。
众多的石器中,最小的也就一两厘米长,虽小却十分尖锐,打击出的面很漂亮。虽经过数万年,仍坚硬如初;比较大的石核直径约二十厘米。所展出的远古动物化石中,最小的长不过一两厘米,粗不及火柴棒。据旧石器考古专家分析,不排除是先民食用后所遗留。而最粗壮的骨骼化石,来自古菱齿象,体态十分壮硕。另有部分出土化石因为出土时已经粉碎,考古人员使用石膏加固处理。
为了便于研究、了解,考古队细心将石刀、石核成组展示,将已经断裂的石器拼接在一起,并特意将临朐、沂源等周边地区同时期遗物拿来一起展示。
最让人惊讶的,是史前先民对于象牙的利用。
呈现在众人面前的这段象牙化石残长六七十厘米,一头较粗,截面有一圈一圈的清晰“年轮”。先民将截面打磨成铲状,这样一柄“象牙铲”有何用?吉林大学教授陈全家表示,不排除古人用它挖土或掏洞,营造安乐窝。
建立了山东旧石器
年代文化演变的序列
11月30日上午举行的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社江主持。王社江说,自己4月份曾来沂水做过一周的调查,在跋山水库周围都跑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考古发现,沂水旧石器遗址自距今10万年前至距今2万年左右,整体可以串联起来,其文化面貌清晰,工作已取得非常重要的收获。
“真土豪啊!”王社江感慨道,自己之前在各地看到的旧石器遗址,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尚不及此次1/4。这次考古队将特别丰富的资料完整展示给大家,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沂水县在旧石器遗址方面“地位”蹿升,山东省考古研究院11月29日在沂水县成立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沂水县同时成立“文物考古研究所”。
鉴于跋山遗址的重要性,加强保护势在必行。目前,已经在遗址上设“考古大棚”,大棚外面专门建起一道石坝保护遗址。但王社江认为这还不够,周遭环境的“一干一湿”对化石文物影响大,建议后续须找工程方面的专家论证,考虑原地建设博物馆或整体搬迁。
据跋山遗址考古队领队李罡介绍,此次考古,动员了全国各地力量,河北、陕西、河南等省份有经验的技工都有参与,专家层面也是充分动员,借智引智,大家同心同力才有如此好的发掘成果呈现。
北京大学教授夏正楷说,跋山遗址群面世让山东旧石器考古迎来大突破,过去虽有淄博沂源扁扁洞等发现,但比较零散。此次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一个山东旧石器具有年代框架文化演变的序列,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吉林大学教授陈全家说,自己第二次来遗址,感触非常深,考古队的保护展示工作做得到位,将全部地层揭露在世人面前。陈全家建议建立一套地层序列,在发掘的同时研究一定要跟上,且越细越好。譬如研究大量石器、动物化石的叠压关系,搞清楚其加工手段。应特别关注对石英质石器和铲齿象的研究,为测年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说,在漫长的岁月中,河流的参与对地层地貌会有一定的影响,气候变化也会推动其形成。目前,对远古遗址、遗物的测年方法很多,牙齿、沉积物都可以,目前国内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双权认为,目前跋山遗址的发掘面积还太小,很难触及本质,若扩大发掘,解读将更准确一些。他提出,要想确立远古动物与当时人类的关系,须找到遗留在动物骨骼表面的砍砸-痕迹,借此搞清楚古生物的死因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说,跋山考古队在工作中,不仅关注身边沂水境内的20余处遗址,还对青州、潍坊、临朐等地同时期的两三百处遗址进行了一番调查。跋山遗址群对于沂水县来说,是一大笔财富,十分难得,要加强对考古成果的整理、实验、研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看点
第A04版:齐鲁
第A05版:青未了·书坊周刊
第A06版:青未了·书坊
第A07版:青未了·书坊
第A08版:视觉周刊
第A09版:影吧
第A10版:悦读周刊
第A11版:悦读·专栏
第A12版:悦读·看点
第A13版:身体周刊
第A14版:身体
第A15版:人物
第A16版:世界周刊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