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岛管理区:“工”字当头,船舶海工和装备制造业高歌猛进
2024年01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23年以来,威海海高园(石岛管理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建设“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现代化新荣成为指针,牢固树立“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海洋经济”工作导向,聚焦“工、鲜、能、港、游”五大产业链,奋力开创“四新石岛”建设新局面,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石岛因海而兴,船舶海工和相关装备制造业是当地优势产业强链延链和发力突破的主攻方向,更是实现向海图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23年石岛船舶海工和装备制造业高歌猛进,呈现多点开花、红红火火的旺盛势头。
  2023年年底,石岛当地“工”字号龙头企业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又迎来一波“下饺子”——从12月15号开始,企业为毛里求斯航运公司等国内外客户建造的8200吨多用途船、1800TEU集装箱总计3艘高附加值船舶先后交付,另有3艘1800TEU集装箱船正在陆续下水。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石岛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龙头企业石岛重工也是捷报频传:经过持续技术攻关,继2023年10月底为国内核电站制造的2台常规岛核心装备——汽水分离再热器顺利完工交付,承制的单台净重近200吨,世界上容量最大、温度参数最高的除盐水-空气换热装置,也是国内首台大直径发卡式高压换热器也于最近成功交付。
  与此同时,公司投资2.4亿元建设,改造原有车间7.5万平方米,计划利用2年时间,增上自动化设备130多台套,对现有设施、工艺进行智能化改造。目前已购置数控激光坡口加工机、焊接机器人等高端设备8台,全部投用后将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
  面对今年出口订单拉动,全球造船订单遇暖的良好机遇,作为老牌造船企业,黄海造船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坚定实施总装造船模式,船舶建造效率和技术含量较以往明显提升。今年已交付1800TEU集装箱船14艘,春节前可再交付2艘,首艘黄海造船自主研发设计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已完工并赴南极作业,我国目前最大的节能型冷藏货船“华祥7”即将下水“目前我们手持集装箱船、多用途重吊船、散杂货船、冷藏运输船、磷虾捕捞船等各类高附加值船舶订单超过70艘,所有船台持续保持满负荷生产状态,出口占比还在持续上涨,已经接近总产量七成,交付安排将一直延续至2026年。”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军德介绍。
  石岛当地另一家骨干船企造船工业有限公司承接的省内首艘风电运维船已顺利交付,与中石化签订物探节点船订单,是国内首次建造该类船型,已成功下水。
  作为国内船用电缆的领先企业,石岛当地的山东中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各类船用电力电缆、控制电缆产销两旺,产值增长60%以上。公司正在投入研发的新型耐扭曲耐严寒软电缆,未来将主要用于风电等领域,有望为企业进一步膨胀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石岛重工产品涵盖了石油化工、核电、海上石油以及新能源装备等领域,迄今已有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大型压力容器制造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强,已成长为山东省乃至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通过与国内顶尖企业、核工业专属院所以及本地核电企业的深入合作与开发,不断提高企业核装备制造能力”,威海石岛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靖表示,“未来三年内,将全面服务全球核电工业产品、核电压力容器市场,努力当好山东核电装备产业的‘先行军’”。
  石岛区域内拥有船舶修造、配套和高端装备制造等规上企业10多家,年造船能力75万载重吨以上,客滚船、重吊船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80%,是山东省重点船舶工业聚集区、优质海工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2023年是石岛管理区确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突破年,在区域“工、鲜、能、港、游”五链提升中,以船舶海工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工”链,继续彰显了排头兵作用。按照“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的工作导向,石岛管理区立足良好的产业基础,在项目攻关、引智驱动和企业融资等方面多点发力,通过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为企业争取补助资金,引导企业获批省市级科技项目,从而为船舶海工和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