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学钧
无论如何,不能让造假砸了“创新大赛”的牌子。对这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而言,调查核实虽来得晚了些,但调查核实的结果应该来得足够及时,足够令人信服。
又见“创新大赛”获奖作品被质疑!近日,网上流传着几张关于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审获奖作品名单的截图。在看了部分明显“超纲”且与中小学生科研水平不符的获奖作品名称后,不少人上网发声,质疑这些“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有人惊叹,部分获奖作品已经达到了硕士毕业的水平。更有人发现,大赛一等奖获奖项目“蒙特卡洛算法”,竟然是自己当年考博的专业题。面对质疑,赛事牵头主办单位上海市科协的回应是“正在调查核实”。调查核实,这就对了。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创新大赛”)的地方赛事。作为一项面向中小学生的重要白名单赛事,“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协牵头主办,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这样一项赛事尤其应该严格把关,坚决对各种弄虚作假说不。发现参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科研能力太过“超前”,明显与参赛者的中小学生身份不符,应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核实,不让“形迹可疑”的参赛作品轻易过关。
上海市科协的调查核实很有必要,只是来得晚了些。获奖作品公示截止日期已过了好多天,赛事其实早已经结束了,这时候才在别人“提醒”下启动对相关参赛作品的调查核实,初审终审都是怎么审的?按理说,参与初审终审的都是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发现参赛作品的可疑之处。就算初审阶段“大意了”,终审阶段也应该能把“可疑”作品找出来,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核实——确无没问题的,放行;确有问题的,淘汰。
近些年,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入学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长基于某种“升学焦虑”而千方百计地去争各种白名单赛事奖项。即便自家孩子对相关赛事毫无兴趣,在相关方面毫无特长,也要拽着孩子去参赛,为获奖不惜弄虚作假。直接拥有相关资源的,就像前几年曝光的云南那位研究员那样,亲自上阵,靠“过度参与”帮自家孩子拿奖。不直接拥有相关资源的,就找人帮忙,让别人的“科研成果”成为自家孩子的获奖作品。
与此同时,一些机构推波助澜,把本来“零收费”的白名单赛事当成一桩赚钱的生意。有的打着推广白名单赛事的旗号,组织子竞赛,层层转包,收取“加盟费”等费用,甚至公然卖奖;有的利用网络平台兜售白名单赛事“一条龙服务”,为“客户”定制参赛项目、代做参赛作品。如此种种,不只是违背白名单赛事的初衷,更是对白名单赛事及其主办单位的羞辱。也正因如此,两个多月前,教育部宣布撤销“致敬英雄”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创作主题教育竞赛活动资格。
无论如何,不能让造假砸了“创新大赛”的牌子。对这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而言,调查核实虽来得晚了些,但调查核实的结果应该来得足够及时,足够令人信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