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增减减话“休沐”
2024年05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颜克存
 
  “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诗中描绘的快乐休假生活。休假,在古代被称为“休沐”,《初学记》曰:“休假亦曰休沐”,即休息、沐浴的意思。休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不论放多少天,似乎总是时间太短,那在古代又是怎样休假的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就是说刘邦经常利用休假回家干农活。由此可见,现在的休假制度,是源自古人休沐制度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古代的休假(休沐)制度据说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时期,但关于休沐制度的有关文献史料发现极少。可以确定的是,到了汉代,官方的休假制度基本成型。《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就是说,汉代的官吏每5天可以有1天时间归家洗沐、休息,《史记·百万君传》也有“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的记载,类似现代的周末。除此之外,汉代还有一些重要的“节日假”,如岁首、元宵、上巳、端午、夏至、伏日、中秋、冬至等,放假1天至5天不等。《汉官旧仪》和《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关于“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的记载。汉代的重要“节日”约15个,若按每个“节日假”平均数2.5天计算,一年可休假37天,外加“五日得一下沐”,一年之内可享受假期福利97天。此制度后一直延续至隋代,基本无太大变化。
  唐代时,休假制度较汉代有了较大改变。唐高宗时期,朝廷专门订立规范官员休假和致仕的法令——《假宁令》,首先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称为“旬休”,全年公休36天。其次,常规休假节日增多,逢假必休。《唐律》规定,元日、冬至、清明等重要节日放假7天,朝廷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官员们返乡祭祖。其他节日,各休1天至3天不等。唐玄宗时期,其信奉道教,增设道诞日,休1天,还将皇帝诞辰命名为千秋节,再休3天。据不完全统计,唐朝时各类休假节日总数多达二十多个,休假时长较之前相比是只增不减。
  两宋时期,古人的公共假期和休假制度最为宽疏。它们虽然沿袭唐代的“十日休沐”制度,但大量增加休假的时长。据宋庞元英所撰的《文昌杂录》记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还在唐代各种休假节日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开创了“天棋节”“天庆节”(皇帝母亲生日)“忌日假”(皇帝、皇后崩薨))等新节日。不仅如此,宋朝还实行“封印”“开印”办公,即每年的12月20日各官衙“封印”停止公务,直到次年1月20日才返回衙门“开印”办公。年休假达120天以上,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更有意思的是,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朝官员如果不想值夜,便在值夜的本人名下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便可,意思就是我肚子不舒服,不想上班,直接“休假”。
  两宋之后,元、明、清三朝对历代已形成的休沐制度进行改革,均崇尚“劳动最光荣”,大幅度缩减休假时长。元代继续沿袭“旬休”制度,但将节假日骤减为约16天,全年休假52天左右。明初,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他把“旬休”制度和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取消,仅保留元旦、冬至两节,分别放假5天和3天。直到永乐年间,才又增加元宵节,放假10日,全年共休18天。清代继续沿用明代休沐政策,但增设1个月的“封印”期,涵盖“元旦”“元宵”等节假,此外端午、中秋、重阳、皇帝诞辰,各放假1天,全年休假总数约34天。直到1895年,光绪新政推行,“星期天休息”制度才慢慢有了雏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正式推行星期日放假公休制度,并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作者为文史专栏作者、教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