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剧作家的集体困境
2024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汇群

  明清鼎革之际、之后的那些戏曲家,都是战争的幸存者,经历过天崩地裂的动荡和摧毁之后,他们以诉诸笔墨、场上搬演的形式,来记录那些被侮辱、被伤害,并以死亡直面、回击侮辱伤害的女性,这种记录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它们所凝结的那段记忆,体现了弱者面对绝对强权所爆发的反抗不屈的精神,即使经历时间冲刷、世事更迭,依然在历史深处闪耀着生动的光芒。张惠新作《明末清初戏曲“独重节烈”研究》选择了明清易代之际,即明末清初(天启至康熙四十年)近八十年时间里戏曲剧本所呈现的“独重节烈”风貌作为研究对象,从作品、作者、读者三重维度展开,探讨这种“独重节烈”书写涌现的成因,观察敏锐独到,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向来存在着某种传统,即男性通过书写理想女性,以文学创作来抚平内心伤痛,这几乎已经成为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共识。经历过明清易代的男性文人,虽然一直是礼教的倡导者,由于无力在面临死亡挑战时以身殉道,只能转而在他们的女性书写中,通过创造贞洁忠烈的女性形象,寻求某种心理上的慰藉和依托。
  在这个群体中,有儒林、遗民、遗臣、贰臣、夹缝人、无名氏、托钵山人等,他们的政治主张、政治倾向都各有不同,但诚如作者所提到的,他们都“选择了相似的表现主题,即‘贞节烈女’,然而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又有着不同的内涵,既有泛彼柏舟、之死矢靡他的贞,也有一与之醮、终身不改的节;既有为主殒身的义烈,亦有为夫殉身的节烈,也有为父复仇的孝烈,以及为国雪耻的忠烈”。
  这幅恢宏的图景,也折射出男性剧作家群体的复杂心曲:他们或咏题言志,以女性孝烈复仇寄托为君父复仇的孝烈幻梦,如难忘家仇的王夫之;或自比自励,讴歌义烈侍妾和忠仆,如出身卑微的李玉;或接力续写,共作节烈群芳谱寄望复仇复国,如身世扑朔的《铁冠图》作者;或自伤自怜,描述矜持自重的佳人以寄寓不得以降清的隐衷,如进退维谷的吴伟业;或自相矛盾,刻画极端贞节女子以表达自悔之心,如辗转徘徊的孟称舜;或委曲求全,以剧中心上人的坚贞守节慰藉不得意的失落青春,如前后不一的袁于令;或绝意功名,将坚贞节义作为戏曲“噱头”,如托钵游食的李渔;或有意增删,将贞节看作教化人心的关键所在,如先后仕清的洪升和孔尚任。
  更难得的是,对于名声不佳但才华出众的剧作者,作者也并未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特意穿插了对阮大铖的一章分析,以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探讨这类作者的特殊性。阮大铖为人反复无常,变幻不定,后被列入《明史·奸臣传》,且《明史·艺文志》及各类丛书包括《四库全书》等都将其作抛除在外,可见从朝堂到士林,对其人评价都不佳。但他才华横溢,所作《石巢四种曲》素来被视为佳作,作者分析了《春灯谜》《燕子笺》中所塑造的机灵权变、将贞节与谋利结合得圆融自然的女性形象,指出在这类女性身上,体现了深刻的投机心理,和阮大铖“骑墙派”的作风相吻合,而对她们的塑造则反映了阮大铖将自我与人物形象高度认同,从而获得内心安慰的心理。如此分析,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明清之际文学文本和史料掌握细致,更证明了她作为研究者具有观察入微、体察入心的出色素质,这必将有益于她在学术之路上取得更精深的造诣。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