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如义烈士联合正名仪式现场。 图源学习军团官方微信
让每一位英雄魂归故里,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用志愿军指战员在松骨峰上拼死阻敌的场景,在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塑造起荡气回肠的英雄形象。
近日,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官兵来到老连长戴如义烈士的家乡山东省兰陵县,为当地送来一座装有松骨峰泥土的纪念碑,并迎回《烈士联合正名书》。
邱明 高松 石绍琪 临沂报道
通讯员 曹壮 冯磊
两枚鲜红印章
为烈士正名
6月14日,在位于兰陵县城西部文峰山上的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内,苍松挺拔、翠柏傲然,它们将要见证戴如义烈士英魂的回归。
“经核实证明,戴如义、载玉义、代玉义、戴玉义为同一人,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连长,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松骨峰战斗中英勇阻敌,壮烈牺牲。”随着“松骨峰特功连”所在部队和兰陵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印章先后盖上,一份重若千斤的《烈士联合正名书》完成。
那一刻,志愿军老战士以及“松骨峰特功连”传人持续多年的牵挂有了归宿。
松骨峰战斗后,志愿军总部授予3连“攻守兼备”锦旗一面,记特等功一次。无数的“松骨峰特功连”传人和《谁是最可爱的人》读者,牢牢记住了连长戴如义的名字。
遗憾的是,因为通信不畅、行政区划调整、音字不符等原因,戴如义烈士的名字在部队和地方的记载中,出现了“戴如义”“载玉义”“代玉义”“戴玉义”等多个不同版本。导致部队无法确定戴如义烈士的家乡,而烈士所在家乡也不知道“代玉义”正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三连连长戴如义。
在部队和志愿军老兵发起的“寻找松骨峰战斗英烈”活动中,兰陵县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载玉义”烈士,引起连队退伍老兵张忠金的关注。据他了解,这位烈士的名字在家谱中记载为“代玉义”,而兰陵县县志中记录的名字却为“戴玉义”。
名字虽不相同却有发音和文字相似之处的烈士,会不会就是老连长“戴如义”?为弄清事实,连队与临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联合军史专家经过长达3年的调研和考证,最终经退役军人事务局认定,这几个名字与连队老连长戴如义就是同一个人。
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指导员双手接过这份崭新的《烈士联合正名书》,动情地说:“老连长,我是‘松骨峰特功连’第3352名传人、第35任政治指导员。现在,我们接您‘回家’。”
“虽然老连长没有后人,但‘松骨峰特功连’每一名官兵都是他的传人。我们要把这份证明文件带回连队永久珍藏,让官兵时刻记住他、永远怀念他。”作为纪念,这份《烈士联合正名书》由“松骨峰特功连”保存。
捧一把松骨峰黄土
带烈士英魂回乡
戴如义烈士生长的村子,现为兰陵县神山镇和庄东村。
“我们村之前属于郯城县,后来划归苍山县,苍山县又更名兰陵县,我们村中的‘戴’姓也改成了‘代’。”村民代守治曾听村中老人讲过戴如义从军的经历。据其介绍,戴如义有个哥哥,当年他们家的生活条件跟周围大多数人一样困顿。1940年左右,他跟同村一名村民入伍。据传,1933年的时候他就曾经参加了当地的红色革命“苍山暴动”。但因为入伍后与那名同村村民分别进入不同的部队,就没有了他的消息。直到1960年左右,才得知他是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虽然时间过去了数十年,松骨峰上浓烈的硝烟已经散尽,但依然有人惦记着当年英勇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们,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正是其中一位。
1951年,时年15岁的曹家麟受《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召,下定决心也要做一个“最可爱的人”。朝鲜战场上,曹家麟目睹了数位战友的牺牲,自己也多次负伤。2000年到2019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曹家麟先后9次赴朝鲜祭扫战友英魂。2019年,他终于登上了松骨峰。
“我们将从松骨峰取回的融入了烈士鲜血和生命的土,装入水晶纪念碑中,在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媒体的帮助下,寻找牺牲在松骨峰的烈士的亲人,让烈士回到亲人身边。”已经88岁高龄的曹家麟,陪同“松骨峰特功连”传人来到兰陵县,完成一项他期待许久的任务。
那是一捧来自千里之外异国他乡的黄土,不论质感还是颜色,与沂蒙山的土几乎无异。那捧黄土曾经浸染烈士热血,被小心翼翼装进水晶制成的精致纪念碑里,跨越千里之隔,把戴如义烈士的英魂带回生养他的沂蒙山。
始建于1944年的鲁南革命烈士陵园,镌刻下3300多位烈士的英名,他们的名字在石碑上如同生前列队整齐,接受着家乡人民的瞻仰和缅怀。戴如义烈士的正名和回归,为这座鲁南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增添了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