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去一陌生之地,不知道还有多远?问路人,所答各不相同,妙趣横生。
一般会告诉你,还有几公里。比如“三四公里吧”“一公里多”,模糊,大约。你又不是来测量的,不需要那么准确,别人也不是地图,无法给你一个精准的数字。心中大致有了个数,就知道自己离目的地还有多远了。
有的却貌似答非所问。有次爬黄山,精疲力竭,气喘吁吁地问一带队下山的导游,到光明顶还有多远?瞅瞅我,答,还有个把小时吧。我问的是距离,他答的是用时,答非所问。但想想也对,陡峭的山路,与平地不同,以公里计,还是以米计,看似准确,实则反而模糊了,他根据我的体力,推测出用时,反倒直接而准确,也给了我明确的希望。
十多年前,去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自驾游,准备从县城出发去木里大寺,出发前,问了宾馆工作人员,到木里大寺有多远?告诉我,大约需要2个半小时。半路上加油,问加油站的人,离木里大寺还有多远?告诉我,还有差不多两个小时。一路山路,一路颠簸,又走了个把小时,在一岔路口,不知道往哪走了,那时候,还没有导航,山区手机也几乎没有信号。停车,等着问路。不一会儿,迎面开来一辆拖拉机,赶紧招手拦下,问路,到木里大寺怎么走?指了往左拐的一条山路。又问,那还有多远?答,还要个把小时吧。怎么一路问过来,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有多远?告诉我的,都是时间。我指了指我开的车,告诉他,我是开车呢。意思是小车跑得快。那人笑了,我开拖拉机过去,要个把小时,你开小车过去,也是个把小时。拐上那条路才明白,路是石子路,窄,崎岖,弯道多,根本跑不快,也不敢跑快。开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拐了个弯,木里寺豁然立在前方。看看手表,从县城出发到这里,还真用了差不多两个半小时。后来在寺庙里遇到一个也是自驾来旅游的人,一搭讪,才知道,在这里问路,人家告诉你的,都是用时多少,木里县全境都是山,路也是山路,离得有多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你用了多少时间,那就是有多远,这里的距离单位是几小时几分钟。
在城区问路,到某地还有多远,路人可能会告诉你,过几个路口,几个红绿灯,就到了。你不用看里程表,数路口,或红绿灯,一个,两个,五个,六个,就到了。有的路口离得近,有的离得远,多远多近都只算一个路口。如果是向我母亲问路,她会告诉你,几站路就到了。她出门总是坐公交车,家门口经过的几路公交车,她都常做,沿路有哪些站点,哪个站点有农贸市场,哪个站点附近是学校,她都一清二楚。你问她从我家到我妹妹家有多远,她不知道,转一次车,总共要坐12站路,她清清楚楚。
在乡下问路,最有意思。你问一个在地里干活的老农,到某某村庄怎么走,有多远?如果离得远,他会告诉你,过几个村庄就到了。如果离得近,他可能告诉你,走8条田埂就到了。有的田埂长,有的田埂短,你埋头走就是了。也可能这样告诉你,两袋烟的功夫就到了。他说的是他抽的旱烟,你要是抽的卷烟,你自己去换算吧。如果离得更近一点呢?他抬手一指,看到了没,那个烟囱冒烟的人家就是,撒泡尿就到了。其言稍显粗俗,却准确而简练。
还有多远?本是距离远近,但也是时间长短,还可以是更直观的换算。无论远近长短,你走着走着,它就到了。就像我们这一生,有人是数着日子过的,有人是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中过的,还有人是在爱恨情仇中过的。
长路漫漫,都是倏忽一生。
(本文作者现供职于萧山日报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