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中国人说“有句古话说得好”时,异国翻译总是担心接不住——
“古话”一抛,就是一个终极“压缩包”
2024年07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嫦娥和玉兔。底图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月宫镜。来源/故宫博物院
若要问异国翻译在将中文同声传译成本国语言时,最怕的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回答:“中国有句古话……”或是“古话说得好……”。“有句古话说得好……”后面必然伴随着一个终极“压缩包”,它承载着几千年文化的厚重积淀,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成语警句,或为经典诗文,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出口成章,借古喻今。
□瑶华
“古话”背后,引经据典
中国人交流时,以此作为开场白再常见不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句中国的成语或谚语,以此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但对外国翻译来说,听到“古话”很容易感到后背一凉,毕竟短短的一句“古话”,可能要引申出上千字的故事。即使是多次来华采访的“中国通”、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也曾经误将毛主席在谈话中引用的民谚“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翻译成了“一个手持雨伞,云游天下的孤僧”。
“引经据典”被视为古代文人知识渊博的标志,他们相互交流时,抛出的“压缩包”实际上往往是历史悠久的典故。李白向韩朝宗写信自荐,典故信手拈来:“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这源自河津西北和韩城东北“禹门口”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则以上古宝剑自比,将对方比喻为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慧眼辨识宝玉的卞和。既以才华自荐,又赞颂对方鉴识人才的水平,寥寥几字,内涵丰富。
简练的成语典故传承至今,尽管相关的古人早已离去千年,仿佛仍然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鲜活如昔。即使是初学汉语的外国人,也会很快记住“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精炼的表述。将它“解压缩”后,才知道这句话原本和诸葛亮有关。诸葛亮被时人誉为“卧龙”,晋人习凿齿《襄阳记》中写道: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识时务者为俊杰”便用于概括: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用于形容知己的“知音”一词,本来已经足够简单,实际也是一个“压缩包”,里面藏着伯牙子期的知心故事。《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琴志在高山,子期从琴音感到“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琴音意在流水,子期感到“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对朋友内心的深刻理解,“压缩”于对音律的诠释之中。
嫦娥玉兔,见之思明月
近日,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探月工程里蕴含着中国人的浪漫,我国自主研发的月球车、月球探测器,名字就来自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的传说,二者衍生出的和“月”有关的意象,也是常见的“中国古话”: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应悔偷灵药……在英文翻译中,除了直接音译外,有时将“玉兔”直译为“White Hare”,“嫦娥”译为“Goddess of Moon”,都没能充分将它们的含义“解压缩”。
月中有兔的传说由来已久,它既来自人们对月中环形山阴影的想象,也因为现实里兔子繁育众多,能够和象征“群阴之本”的月关联起来。战国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顾菟”虽然也有老虎、蟾蜍的不同解释,但最普遍的看法是兔。汉代刘向在《五经通义》中解释:“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可以看到持杵捣药的玉兔经常与代表“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的女神西王母一起出现。西王母能够主宰人间的生死,掌管不死之药,如乐府诗中所写:“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在广东有一首元宵节的客家歌谣,将玉兔放在祈求吉祥的“C位”:“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生葱人聪明,偷了生菜招财灵。”
神话中的嫦娥本名为姮娥,姮一作“恒”,汉代因避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此外也有嫦娥之名来自《山海经》中诸月之母常羲的说法:“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淮南子》将嫦娥奔月的传说定型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说嫦娥窃取了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的不死药后,飞升月宫,和玉兔共同成为月亮的象征。此外,代表美人的“婵娟”也常用来代指月亮。但若论起先来后到,玉兔才是月宫最早的主人,嫦娥吃的不死药也得仰赖它的加工制造,明代唐寅在遭“科场舞弊案”被贬后,曾以此为题作诗,隐含不平之意:“月中玉兔捣灵丹,却被神娥窃一丸。从此凡胎变仙骨,天风桂子跨青鸾。”
因此,外语翻译中直接将嫦娥定义为“月亮女神”,似乎仅是简单替换了古希腊神话里的月神阿忒尔弥斯,如果不加诠释背后的内涵,就显得不够全面。简简单单的“白兔”,自然也难以体现玉兔与神仙比肩的一面。
日常祝福,亦有江海情怀
千山万水、五湖四海,这些常见的成语,当然并不适合直接翻译成对应的数字,而是以此代指遥远的路途和广阔的天地。用来祝福他人的古语“一帆风顺”“一路顺风”流传至今,最早主要用来祝祷远行人的船只在江海中航行顺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蒸汽机发明以前,能充分应用风力的帆是大型船舶必备的动力装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帆船在风的推进中轻快航行的景象。帆不仅在顺风时候能够助船前行,遇到逆风时,变换帆的角度,船也能正常前进。
晋代顾恺之曾向上司殷仲堪请假回家,特借布帆用于驾船。行至破冢,遭到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布帆无恙”在古时便成为旅途平安的代名词。如果不知道这些典故,翻译起“布帆无恙”不知道会不会翻译成“布做的船帆没有破”。帆所代表的“压缩包”,蕴含着拥有18000千米海岸线的中国传承至今的豪情,破浪扬波,直下万里沧溟。
垂柳管别离,桃花识仙界
在观察四季时序的时候,一草一木的变化,也被古人饶有兴味地赋予诗意,衍生出更多的典故。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代表收到了诗意盎然的送别礼物——柳枝,伴随着来自“中国古话”的祝福:“折柳寄情”。作为植物的“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它的“压缩包”里,包含着怎样的内容?
“折柳”习俗,源自汉代,当时长安城东有灞桥,是往来长安必经之路。人们送客至此桥,总会从桥边柳树上折下柳枝,赠予远行人,万千离愁别绪,尽在不言中,因此灞桥又名“销魂桥”。关于折柳习俗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柳”和“留”谐音,借此表达留恋不舍;另一种说法是,柳树柔条千万,一如情丝不尽,提醒行人勿忘故乡风土;还有人认为,柳枝插入土中,即可生根,以此祝福行人能够随遇而安。这使得在我国传统诗文和绘画里,柳通常象征着离愁别绪,“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汉代宫廷乐师李延年在张骞从西域传入的《德摩诃兜勒曲》基础上,改编了以《折杨柳》命名的乐府曲,用以抒发伤春惜别、怀念征人的情感,流传千年,余音不绝:“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木兰诗》中的“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就源自北朝的《折杨柳枝歌》。李白更是直抒胸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代雍陶在出任简州刺史时,将当地的“情尽桥”改名为“折柳桥”,以此体现“从来只有情难尽”。古人不仅以柳赠别,也会向远行人寄柳枝聊表相思,祈盼早日归来。张九龄在《折杨柳》中写道:“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因此,“折柳”虽然仅有短短两字,柳树也是随处可见的普通树木,却寄托着中国人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离情别意。长亭古道,渡头孤舟,枝枝叶叶尽成诗。
桃在传统文化里的存在感不亚于柳,古诗中的“桃花源”,曾在英文中被译为“Shangri-La”(香格里拉),这一词汇来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的雪山秘境,二者虽有一定的相似性,却不能简单地用“香格里拉”来替代桃花源的本义。
中国古人认为桃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桃子、桃木、桃花都有神奇的功效。相传王母曾赐给汉武帝七枚三千年一结实的仙桃,天界的神仙大会也被叫做“蟠桃会”。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自上古时期门上悬挂“桃符”:“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左神荼,右郁垒。”在神话传说里,这两位神人居住在东海度朔山上的三千里大桃树上,将害人的恶鬼用芦苇绑缚、扔给老虎吃。古人还在春节时悬挂桃杖、饮用桃汁——不是桃子果汁,而是桃木煮的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灼灼桃花是报春的物候,也带来了别名“桃花水”的春汛。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田园胜境名为“桃花源”,可以追溯到“刘阮入天台”故事。东汉时,会稽郡剡县的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时迷路,采食桃子时,见溪流中流下胡麻饭,沿溪而行,遇到两个仙女,被留下居住。刘、阮二人半年后回乡,发现世间已过七代。桃花意象与世外仙境相得益彰,缥缈不可追寻。这么说来,如果某位外国友人翻译“桃花源”,不知道是不是要讲述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古往今来,典故浩如烟海,它们或气势宏大,或玲珑巧思,共同构建了汉语独有的广阔空间。历史凝练的文字如同烂漫群星,点缀着今日人们眼中的苍穹,与古为新,绵延不息。
据“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齐鲁
第A06版:悦读
第A07版:悦读·专栏
第A08版:悦读·看点
第A09版:青未了·人文
第A10版:青未了·人文
第A11版:青未了·新知
第A12版:新知
第A13版:青未了·博物
第A14版:博物
第A15版:博物
第A16版:封底
第K01版:今日潍坊
第K03版:今日潍坊·城事
第T01版:会刊
第T02版:会刊
第T03版:会刊
第T04版:会刊
第T05版:会刊
第T06版:会刊
第T07版:会刊
第T08版:会刊
第T09版:会刊
第T10版:会刊
第T11版:会刊
第T12版:会刊
第T13版:会刊
第T14版:会刊
第T15版:会刊
第T16版:会刊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