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说“有句古话说得好”时,异国翻译总是担心接不住——
“古话”一抛,就是一个终极“压缩包”
2024年07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嫦娥和玉兔。底图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月宫镜。来源/故宫博物院
     若要问异国翻译在将中文同声传译成本国语言时,最怕的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回答:“中国有句古话……”或是“古话说得好……”。“有句古话说得好……”后面必然伴随着一个终极“压缩包”,它承载着几千年文化的厚重积淀,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成语警句,或为经典诗文,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出口成章,借古喻今。

  □瑶华

“古话”背后,引经据典
  中国人交流时,以此作为开场白再常见不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句中国的成语或谚语,以此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但对外国翻译来说,听到“古话”很容易感到后背一凉,毕竟短短的一句“古话”,可能要引申出上千字的故事。即使是多次来华采访的“中国通”、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也曾经误将毛主席在谈话中引用的民谚“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翻译成了“一个手持雨伞,云游天下的孤僧”。
  “引经据典”被视为古代文人知识渊博的标志,他们相互交流时,抛出的“压缩包”实际上往往是历史悠久的典故。李白向韩朝宗写信自荐,典故信手拈来:“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这源自河津西北和韩城东北“禹门口”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则以上古宝剑自比,将对方比喻为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慧眼辨识宝玉的卞和。既以才华自荐,又赞颂对方鉴识人才的水平,寥寥几字,内涵丰富。
  简练的成语典故传承至今,尽管相关的古人早已离去千年,仿佛仍然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鲜活如昔。即使是初学汉语的外国人,也会很快记住“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精炼的表述。将它“解压缩”后,才知道这句话原本和诸葛亮有关。诸葛亮被时人誉为“卧龙”,晋人习凿齿《襄阳记》中写道: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识时务者为俊杰”便用于概括: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用于形容知己的“知音”一词,本来已经足够简单,实际也是一个“压缩包”,里面藏着伯牙子期的知心故事。《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琴志在高山,子期从琴音感到“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琴音意在流水,子期感到“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对朋友内心的深刻理解,“压缩”于对音律的诠释之中。
嫦娥玉兔,见之思明月
  近日,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探月工程里蕴含着中国人的浪漫,我国自主研发的月球车、月球探测器,名字就来自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的传说,二者衍生出的和“月”有关的意象,也是常见的“中国古话”: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应悔偷灵药……在英文翻译中,除了直接音译外,有时将“玉兔”直译为“White Hare”,“嫦娥”译为“Goddess of Moon”,都没能充分将它们的含义“解压缩”。
  月中有兔的传说由来已久,它既来自人们对月中环形山阴影的想象,也因为现实里兔子繁育众多,能够和象征“群阴之本”的月关联起来。战国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顾菟”虽然也有老虎、蟾蜍的不同解释,但最普遍的看法是兔。汉代刘向在《五经通义》中解释:“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可以看到持杵捣药的玉兔经常与代表“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的女神西王母一起出现。西王母能够主宰人间的生死,掌管不死之药,如乐府诗中所写:“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在广东有一首元宵节的客家歌谣,将玉兔放在祈求吉祥的“C位”:“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生葱人聪明,偷了生菜招财灵。”
  神话中的嫦娥本名为姮娥,姮一作“恒”,汉代因避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此外也有嫦娥之名来自《山海经》中诸月之母常羲的说法:“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淮南子》将嫦娥奔月的传说定型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说嫦娥窃取了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的不死药后,飞升月宫,和玉兔共同成为月亮的象征。此外,代表美人的“婵娟”也常用来代指月亮。但若论起先来后到,玉兔才是月宫最早的主人,嫦娥吃的不死药也得仰赖它的加工制造,明代唐寅在遭“科场舞弊案”被贬后,曾以此为题作诗,隐含不平之意:“月中玉兔捣灵丹,却被神娥窃一丸。从此凡胎变仙骨,天风桂子跨青鸾。”
  因此,外语翻译中直接将嫦娥定义为“月亮女神”,似乎仅是简单替换了古希腊神话里的月神阿忒尔弥斯,如果不加诠释背后的内涵,就显得不够全面。简简单单的“白兔”,自然也难以体现玉兔与神仙比肩的一面。
日常祝福,亦有江海情怀
  千山万水、五湖四海,这些常见的成语,当然并不适合直接翻译成对应的数字,而是以此代指遥远的路途和广阔的天地。用来祝福他人的古语“一帆风顺”“一路顺风”流传至今,最早主要用来祝祷远行人的船只在江海中航行顺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蒸汽机发明以前,能充分应用风力的帆是大型船舶必备的动力装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帆船在风的推进中轻快航行的景象。帆不仅在顺风时候能够助船前行,遇到逆风时,变换帆的角度,船也能正常前进。
  晋代顾恺之曾向上司殷仲堪请假回家,特借布帆用于驾船。行至破冢,遭到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布帆无恙”在古时便成为旅途平安的代名词。如果不知道这些典故,翻译起“布帆无恙”不知道会不会翻译成“布做的船帆没有破”。帆所代表的“压缩包”,蕴含着拥有18000千米海岸线的中国传承至今的豪情,破浪扬波,直下万里沧溟。
垂柳管别离,桃花识仙界
  在观察四季时序的时候,一草一木的变化,也被古人饶有兴味地赋予诗意,衍生出更多的典故。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代表收到了诗意盎然的送别礼物——柳枝,伴随着来自“中国古话”的祝福:“折柳寄情”。作为植物的“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它的“压缩包”里,包含着怎样的内容?
  “折柳”习俗,源自汉代,当时长安城东有灞桥,是往来长安必经之路。人们送客至此桥,总会从桥边柳树上折下柳枝,赠予远行人,万千离愁别绪,尽在不言中,因此灞桥又名“销魂桥”。关于折柳习俗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柳”和“留”谐音,借此表达留恋不舍;另一种说法是,柳树柔条千万,一如情丝不尽,提醒行人勿忘故乡风土;还有人认为,柳枝插入土中,即可生根,以此祝福行人能够随遇而安。这使得在我国传统诗文和绘画里,柳通常象征着离愁别绪,“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汉代宫廷乐师李延年在张骞从西域传入的《德摩诃兜勒曲》基础上,改编了以《折杨柳》命名的乐府曲,用以抒发伤春惜别、怀念征人的情感,流传千年,余音不绝:“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木兰诗》中的“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就源自北朝的《折杨柳枝歌》。李白更是直抒胸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代雍陶在出任简州刺史时,将当地的“情尽桥”改名为“折柳桥”,以此体现“从来只有情难尽”。古人不仅以柳赠别,也会向远行人寄柳枝聊表相思,祈盼早日归来。张九龄在《折杨柳》中写道:“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因此,“折柳”虽然仅有短短两字,柳树也是随处可见的普通树木,却寄托着中国人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离情别意。长亭古道,渡头孤舟,枝枝叶叶尽成诗。
  桃在传统文化里的存在感不亚于柳,古诗中的“桃花源”,曾在英文中被译为“Shangri-La”(香格里拉),这一词汇来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的雪山秘境,二者虽有一定的相似性,却不能简单地用“香格里拉”来替代桃花源的本义。
  中国古人认为桃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桃子、桃木、桃花都有神奇的功效。相传王母曾赐给汉武帝七枚三千年一结实的仙桃,天界的神仙大会也被叫做“蟠桃会”。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自上古时期门上悬挂“桃符”:“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左神荼,右郁垒。”在神话传说里,这两位神人居住在东海度朔山上的三千里大桃树上,将害人的恶鬼用芦苇绑缚、扔给老虎吃。古人还在春节时悬挂桃杖、饮用桃汁——不是桃子果汁,而是桃木煮的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灼灼桃花是报春的物候,也带来了别名“桃花水”的春汛。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田园胜境名为“桃花源”,可以追溯到“刘阮入天台”故事。东汉时,会稽郡剡县的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时迷路,采食桃子时,见溪流中流下胡麻饭,沿溪而行,遇到两个仙女,被留下居住。刘、阮二人半年后回乡,发现世间已过七代。桃花意象与世外仙境相得益彰,缥缈不可追寻。这么说来,如果某位外国友人翻译“桃花源”,不知道是不是要讲述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古往今来,典故浩如烟海,它们或气势宏大,或玲珑巧思,共同构建了汉语独有的广阔空间。历史凝练的文字如同烂漫群星,点缀着今日人们眼中的苍穹,与古为新,绵延不息。
   据“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