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辉
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过小年,在我们农村也叫辞灶,民间有“官辞三,民辞四”的习俗。儿时听爷爷讲,爷爷的老祖是贫民,就是“二十四辞灶”,所以我们家族继承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小年这天黎明,家人们就早早起来准备辞灶了。爷爷推着木车去赶年集备年货;晚辈们则来到爷爷家,男劳力扫屋擦窗、收拾院子,女劳力清洗衣物、刷洗锅瓢,进行“翻天覆地”的大扫除。我爸爸当指挥,主力是堂哥们,我和堂弟也跟着打下手,不亦乐乎。干完后,再回自家大扫除干家务。爷爷赶集回来,不但买来了肉食和年画,而且带来我们爱吃的糖瓜、年糕、柿饼,还有哨子、滴滴金、小鞭炮,给妹妹们带来的则是漂亮的头花。大家满是欢喜,其乐融融。简单吃过晌午饭后,爷爷还要挨家挨户去检查卫生。爷爷说,新年要有新气象,要除旧迎新、迎祥纳福。
下午,各家就开始忙于准备供品,以祭祖上年坟。通常是男人杀鸡宰鹅,主妇下厨制菜肴。小年这天整个村里炊烟袅袅,香气氤氲。
祭祖结束后返回爷爷家时,已是黄昏。大家先喝茶歇一会,然后进入一个重要环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把灶君神像贴在锅灶上方墙上,两边配联写有“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还画着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酒水、黄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要糖融化后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光说好话。
祭灶之后,大家纷纷回到堂屋,围桌而坐,喝茶拉呱,热热闹闹。此时,在灶间忙了半天的奶奶、娘娘已端上了几道大菜,男劳力的酒杯已倒满,我们这些孩子更是按捺不住开始大快朵颐。一年来,盼到这一天才能吃上稀罕的肉、鱼,所以对于我们家来说,小年不小。
记忆中,我们家的小年年味十足,并不亚于大年;过大年却有些寒碜。那时,大年初一,我们家吃的是豆腐馅饺子,而且是连续三天吃素食。
曾经,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过年吃素馅饺子?”奶奶答道:“因为过去老祖宗家里太穷,买不起肉,过年只能吃素饺子。”原来,吃素馅饺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爷爷对“过年吃素饺子”十分重视,并把这视为不忘祖宗、艰苦朴素的表现,要求家人一定要懂得忆苦思甜,不许铺张浪费,要严格遵守过年吃素的“家规”。为此,每年过年,爸爸都会告诫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哦,我明白了: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责任。就让我们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的春节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