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村变身网红村 沙地里种出“吨粮田”
第三场“代表通道”上,6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传递一线声音
2025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接受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入场。 新华社发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开启,6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传递一线动人声音,描绘发展新图景。

  特派记者 范佳 杨璐
郭辰昊 发自北京

曾经偏远的撂荒地
如今种满订单式农产品

  “我在我们老家南阳,养了4000多头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她谈到,大学毕业后自己怀揣着返乡创业的梦想决定回乡养牛,一切从零开始创立了养殖合作社。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赵昭流转养殖基地225亩,同期饲养肉牛4000头,同时流转种植土地2000亩,实现种养结合。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农户致富增收,赵昭成为大家心中信赖的“牛倌”。她通过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把腐熟发酵的牛粪作为种植双孢菇、养殖蚯蚓的基料,打通生态循环链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些年我在农村发展的感受是,农村需要年轻人,农业需要年轻人。对年轻人来说,农村和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怎样把种在地里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委员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带来了当地的好经验。她谈到,打开销路是关键,只有让村里的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卖向全国,村民才能增收。去年,农产品配送中心落户茅店村,匹配了先进的冷链设施,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精准的种植计划,让乡亲们实现了订单式生产。去年10月,茅店村成为央视《山水间的家》拍摄地,吸引全国的游客前来打卡。
  “看到家乡的变化,村里许多在外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曾经偏远的撂荒地,如今种满了订单式农产品,曾经闲置的民房改造成一房难求的民宿。我们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谭新萍说。
治沙、致富一起抓
沙地里种出“吨粮田”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是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沙化耕地治理及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一干就是30年。
  “我的家乡是农牧交错带上的典型生态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大风带着沙子一个多小时就能刮到沈阳城。”王秀英讲述,一代代彰武人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他们探索实施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到目前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推进了13公里,平均风速降低,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我们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硬是在沙地上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王秀英说。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樊公道”。樊九平介绍,自己从小喜欢陕北说书,后来拜师学艺。多年以后回到家乡,乡亲们认为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所以一有大小矛盾纠纷都主动找他评理说事。从事调解23年,樊九平共化解大小矛盾纠纷两千多起。“甘泉县人民法院聘我为调解员,桥镇乡党委在桥镇村建了‘樊九平调解室’。全县先后建成80多个‘樊九平式’的调解工作室。”樊九平总结,调解矛盾要有“五种心”:信心、公心、耐心、细心和初心。
一杯咖啡的时间
就能集齐上万个零部件

  本场代表通道上,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依然是热点话题。
  “2024年,一部《我的阿勒泰》让全世界认识了我的美丽家乡。”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先导片的第一帧画面就是从文物保护单位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中飘出的一片雪花——飘向全国,飘向全世界,这正是文物“活起来”的一种体现。
  我国西北地区岩画类石质文物类型丰富,体量较大,经野外长期的气温变化、风吹剥蚀、生物侵害,逐渐生成岩体裂隙等多种病害。卓娅·巴合提此前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加大野外文物数字化采集手段,为更好地呈现文物保存现状,完整并及时展现相关图案及保留研究资料,得到相关部门积极答复和推动落实。
  湖南中车株洲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是一位来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一问题,他谈到,首先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其次要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最后要加强科技人才的“高质量供给”,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彩。
  在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方面,他重点提到两个“变”。一是“聚变”,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在这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辆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二是“裂变”,依托轨道交通的技术积累,裂变孵化了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新产业,形成了交通与能源装备双集群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