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用人生二十年 换得家乡绿一片
81岁老人种树成“痴”,已无偿捐赠4980棵红松树价值近百万
2025年03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宋忠华的身后,是他用二十年时间种植的红松林。
在威海荣成市虎山镇黄山王家村北山坡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松树林,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节格外引人注目。红松有“北国宝树”的美誉,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可生长于东北的红松,为何在荣成市得以繁育且成林成片,这还得从它的主人宋忠华说起。
宋忠华是王家村的一位村民,先后荣获第五届荣成市道德模范、威海市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培育成活上万棵红松,只为给家乡留下一片绿树浓荫,他跑遍荣成境内的学校、军营、风景区,主动联系捐赠事宜,将精心培育的价值近百万元4980棵红松无偿捐赠。现年81岁的他仍骑着摩托车奔走于威海、烟台、青岛等地,将爱心播撒到胶东大地。
连宁燕 王震 威海报道
种一片红松林
为家乡添一抹“绿”
1965年,宋忠华和母亲一起,从山东到吉林省的临江市谋求新生活。当地俊俏挺拔的红松常让宋忠华流连往返,“我在东北吉林居住的地方属于山区林场,房前屋后都是这个树,几十里连成一片十分壮观,红松一身都是宝,祛风湿,润五脏,充饥,逐风痹寒气,补体虚,滋润皮肤,红松树脂可提炼松香和松节油。树皮可提取单宁;松针可提取松针油,作为芳香油的重要原料……”提起红松,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于是当远离故土37年后,57岁的宋忠华想要回到家乡时,就萌生了要将红松也带回故土的想法。“我想让北国宝树红松能在荣成生根发芽,为家乡也添一抹‘绿’”。
回到山东后,宋忠华就着手种植红松,他请教了当地的林业专家,可专家说红松对温度、水分、海拔等生长环境要求非常高,对大气湿度敏感,要想在当地培育成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宋忠华的妻儿也表示反对,连当地村民也说从来没见过红松,劝他别白费力气了。尽管如此,也没有打消宋忠华心中深深的红松情结。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踏上了艰辛的育松之路。
“当时打听了好多人,都说山东不适宜种红松,我自己也知道威海和东北光气候就很不一样,更别提其他的种植条件了,但是大家都说没见过红松,我还是想试试,成功了就当为国家为社会搞个创新,做点贡献,不成功我还有四亩半地,我接着种地,饿不死。”宋忠华爽朗地说。“我知道有人说我痴、说我傻,在背后笑话我,但是有些事儿总得有人试着做吧,万一能行呢?”
14万粒种子播下
仅有1万粒成活
2004年,宋忠华带着红松种子回到荣成,踏上了艰辛的育松之路。
红松种子外壳坚硬,不易透水和通气,种子发芽比较困难,播种前必须进行催芽。经过在东北时的多年实践,宋忠华研究出一套催芽法,将红松种子经过选种、消毒,再用25℃—30℃的温水浸种7至10天,两天一换水,每次换水同时要充分搅动,使种子吸水均匀,捞出种子后与3倍湿沙混拌均匀阴冻120-135天,取出后用防晒泡沫放在向阳处催芽,这样处理后的种子一般在放置半个月就可以出芽,而且出芽率高。
红松喜欢阴暗潮湿的土壤环境,根据红松的生长习性,宋忠华将目光放在了村里河堤的阴面,清除碎石杂物,修整土层,待到谷雨时节将催芽好的红松种子在这里进行播种。“育种催芽、浇水灌溉、施肥追肥、松土锄草等所有的活我都自己干,老伴有时间也过来帮忙,我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请教林业专家,还与种植红松的朋友进行交流,边学边干。”宋忠华介绍,“种子出土长到火柴棒那么高时最怕热,怕太阳晒,怕温度高,木屑可以隔热,我用木屑铺满种子的间隙,然后早晨和晚上两次去挑河水浇上去,给地表降温。幼苗出土后扎根轻,这时又要保证土壤疏松和尽早拔除杂草,以免伤到幼苗根系,所以我基本整天待在地里,日复一日我就这样坚持了三年。”
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宋忠华一共播种14万粒种子,仅有1万粒成活,7%成活率的背后是宋忠华无数次的失败和重试、希望和坚韧,见证了他种树之路的艰辛。
累计捐树4980棵
价值近百万
育苗成功后,宋忠华把多年的积蓄,甚至儿子每年孝顺给的养老费也全部投资在红松的种植上,他租了村里三块地,将苗木分别移栽到地里。“每次移栽都是不小的考验,一个不小心树苗也会跟着死几棵,我就很心疼,我对这东西就像拉扯小孩一样,是挺有感情的。丢一棵少一棵,或者是哪碰坏了,我都不舍得,费这么多事弄这个东西,我就想着怎么能好好保护着。”宋忠华对红松细心呵护,精心管理,每每看到茁壮成长的红松树苗,喜不自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宋忠华的坚持努力下,历经三次移栽的小树苗已郁郁葱葱地挺立在原野,成为黄山黄家村一道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赏。近十亩红松林价值不菲,在旁人认为,他可以借此发一笔财了。但宋忠华说:“我培育红松不是为了挣钱,最重要的是想让咱们山东人也能感受红松的美和价值,为家乡添上一抹特别的绿。”于是他又萌生了捐赠红松的想法,2013年,他骑着摩托车跑遍了荣成境内的学校、军营、风景区等地方,主动联系红松的捐赠,开始踏上了爱心捐赠之路。
“我跟我的‘老伙计’去了可多地方了,文登、乳山、环翠不用说了,烟台、青岛我都去过,上个月我还去了招远呢。”宋忠华拍着他的“老伙计”——一辆已经骑了十四年多的摩托车笑着说。“我本来也不想着发大财,我就把这个树捐给国家,捐给学校部队,捐给他们栽。在山东留下个苗,留下个种子。咱这么好的国家,这么好的社会制度,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你说成天闲着玩?不能试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吗,就这么想的。”很难想象一个81岁的老人,骑行近300公里,往返6小时,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只为无偿献树怀揣着的是怎样的信念,十年间,一人一车,他已经这样跑了十几万公里。但这次,不再有人再笑他痴傻,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赞许。
2017年8月,为整合教育资源,荣成市第二、四中学合并为荣成市第二中学,在新二中修建的过程中,为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传递关爱和责任的正能量,宋忠华先后捐献600余棵红松,该校党总支书记徐晓东表示,宋忠华老人的这种精神让全校师生深感敬佩,不仅是对学校深切关怀与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也寄托了对学子们健康成长、卓越成才的美好愿景与殷切期望。至今,宋忠华将自己培育价值近百万的红松树无偿捐赠给学校、部队和公园,累计捐树4980棵。每次捐赠,他都不计报酬,甚至自掏腰包支付挖树和运输的费用。“今年我还想再捐350棵,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只要你想要红松树,我都可以免费给你,不仅给你,我还能过去教你怎么种。”在今后的日子里,宋忠华打算扩大捐赠范围,把剩余的红松捐赠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希望有一天自己培育的红松能遍布威海乃至齐鲁大地,让齐鲁人民能欣赏到别样的景观、呼吸到特有的氧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综合
第A07版:文娱
第A08版:乐动
第A09版:身边
第A10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第A11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第A12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第A13版:青未了·写作周刊
第A14版:青未了·写作
第A15版:时局
第A16版:封底
第K01版:今日潍坊
第K03版:今日潍坊·评论
第K04版:今日潍坊·关注
第L01版:今日聊城
第L02版:今日聊城·城事
第L03版:今日聊城·城事
第L04版:今日聊城·城事
第Q01版:今日青岛
第Q02版:今日青岛·城事
第Q03版:今日青岛·专题
第Q04版:今日青岛·专题
第W01版:今日威海
第W02版:今日威海·城事
第W03版:今日威海·城事
第W04版:今日威海·城事
第W05版:今日威海·城事
第W06版:今日威海·城事
第W07版:今日威海·城事
第W08版:今日威海·教育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