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峰
在桓台县城北有一处“周环百里,水天一色”的自然湖泊,以其生态天然、物产丰富,沿湖村庄星罗棋布、舟楫相通,有“北国江南”之誉,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马踏湖。因春秋时期,“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众马奔驰于此地而得名马踏湖。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它并不叫马踏湖,而叫锦秋湖,当地人也叫北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恢复此名。千百年来,马踏湖以其秀丽独特的风光,吸引着四方游客,更是留下了一众名士贤达的足迹,如唐代诗人骆宾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等。明清时期新城王氏家族的王之都、王象艮、王象明和一代诗宗王渔洋,生于斯长于斯,更是诗以咏之。作为王氏家族重要成员的王象春,则把马踏湖作为身心得以休憩的一方所在。
王象春(1578—1632),字季木,号文水,自号山昔湖居士,山东新城(今桓台县新城镇)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官至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王象春中进士后,未被授予官职,次年初返回新城,等候任命。回到故乡后,王象春寄情山水,吟赏烟霞,泛舟马踏湖,失意沮丧之情很快得到平复。
清康熙《新城县志》载有王象春的《北湖游记》和《北湖游别记》。这两篇游记正是王象春从北京归来,在家等候任命期间,赏游马踏湖时的乘兴之作。这两篇游记语言清新质朴,工于比兴,巧于用典,把游湖经历、名胜古迹、湖产名材及湖乡人的热情好客描摹得极为生动传神。他在《北湖游别记》的最后还发出“此水视杭之西湖与燕之裂帛,宏阔不啻倍之”的慨叹,以及“幸处僻寂,名不闻于四方,非耽奇穷幽者不至,鱼鸟草木乃得全其种而终其天,亦湖之老而休逸时哉”的庆幸和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吟咏马踏湖的诗词作品为数众多,但以游记形式全面记叙马踏湖者,只有王象春的这两篇游记,因而弥足珍贵,成为了解明清时期马踏湖难得的历史文献。
明天启五年(1625),在南京吏部任上的王象春,因支持东林党人反对魏宗贤的斗争,受到削夺官职、永不录用的处罚。于是,王象春带着愤恨和不甘,回到了家乡新城。马踏湖一如既往地接纳了这位失意的仕人,抚慰其受伤的心灵。
从天启六年(1626)至崇祯五年(1632),王象春在家乡新城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七年。在这七年里,他除平日与族中兄弟子侄一起读书赋诗,还不止一次泛舟同游马踏湖,写下不少诗作。如《锦秋湖》诗:“西湖名胜古擅长,剩有锦秋可比仿。若把西湖移岸上,新城真号小钱塘。”还有一首《湖雨》,乃雨中游马踏湖而作,诗曰:“两湖十里隔西东,莲曲菱歌声不同。苏老只怜晴潋滟,哪知一样色空濛。”这两首诗作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马踏湖风光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