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蒿疯长
2025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高军

  过去在老家种地,印象最深的是清除麦田中的麦蒿。
  麦蒿,学名播娘蒿、甜葶苈等,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麦苗出土的时候不见踪影,春天小麦返青时节也很难看到。它就像隐藏很深的潜伏者,在小麦拔节的时候偷偷开始窜高,与小麦争夺养分,并快速超过麦苗高度,最终随着小麦同时成熟。籽粒很小,极易落入土壤,也有少部分“埋伏”在麦粒之间,第二年又随着小麦生长起来。作为麦田恶性杂草,不及时清除会影响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减产。
  记得那时候,小麦长到接近膝盖高的时候,三两天就要到麦田巡查一次,清除麦蒿。远远望去,麦子浓密墨绿,紧密簇拥,不断拔高,其间杂有一些突兀的鹅黄色多分枝直立茎叶,有的已开出淡黄花——这就是后来居上的麦蒿。直奔过去,将其连根拔起,抛至田埂曝晒即可。我们家和乡亲们的麦田里,显得干净单纯,绝对不会出现一棵麦蒿,都是纯一色的小麦。
  悲哀的是,很多人谈论麦蒿,喜欢引经据典,又不加深究,貌似很有学问,却是断章取义,以讹传讹,造成误导。他们最爱拿着《诗经》中出现的“莪”说事,说莪俗名抱娘蒿,也叫播娘蒿,就是麦蒿。如“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小雅·菁菁者莪》),如“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小雅·蓼莪》)。并引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是也。”清代考据学家戴震说:“按莪,俗呼抱娘蒿,可知诗之取义矣。”其实,播娘蒿和抱娘蒿是两种植物。播娘蒿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当年发芽、生长、种子成熟。抱娘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每年死亡,第二年春再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对抱娘蒿,李时珍说得很清楚,它的特点是“抱根丛生”,这个“抱”字才引发出有关母亲的话题,符合《小雅·蓼莪》所写。王西楼有诗有画的《野菜谱》收载野菜六十种,每种各列一图一诗,其中就有抱娘蒿。在《野菜谱·其三十一》有:“抱孃(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孃(娘)哭不肯放。”前边有小注:“丛生,故名,二三月采,熟食。”这都说的是抱娘蒿。明朝朱橚《救荒本草》里写播娘蒿,“苗高二尺许,茎似黄蒿茎,其叶碎,有茸细如针,色颇黄绿。”“嫩则可食,老则为柴,苗叶苔。”通过以上区分,可以看出,播娘蒿就是麦蒿,而抱娘蒿则另有所属,是茵陈(也叫白蒿)。茵陈除用作中药外,也是可以食用的,尽管有烈香,但凉拌、炒制、熬粥都可以。所以很容易把两者弄混淆。
  每年一到春天,我和妻子总爱食用麦蒿,会走向田野去寻找它的身影。有一次,在一块种植大棚蔬菜的地头上,找到了一片散乱生长着的麦蒿,我们高兴地采了一些。回到家中去掉杂质,放在开水中,鹅黄色的麦蒿竟然华丽转身,变成了水灵灵的油绿色,简直就像水头足的翠玉一样,竟然有了透明度,可爱极了。用它拌猪肉馅包了水饺,捞入青花瓷盘中,用筷子夹起来轻轻咬一口,植物的清香和猪肉的香味有机交织,似乎蓝天白云下春天的气息、田野的气息全都弥漫了出来,十分和谐。当然,挑选出嫩嫩的茎秆,切成寸段炒食,或叶茎一起凉拌,也同样都是鲜味无比的美食。
  有一次,我们出去踏青。在一条河流转弯处,左侧是连绵的山,右侧是一片冲积小平原,耕地中大都是正在拔节的小麦。但这里的麦田管理很不平衡,其中有一块地竟然鹅黄一片。开始我们认为是种的其他植物,待我们走近一看,麦蒿长得十分茂盛,小麦棵低矮如败军。难道主人外出打工了?不管怎么说,这可是对土地的一种亵渎,是对庄稼的一种不尊重。我们心疼地在这块地里拔了半天,但无奈实在太多、太密了。眼看夕阳就要落山,面对这片麦蒿疯长的麦田,我们突然觉得非常沮丧,将拔出的麦蒿全部扔在地头,沉默无语地返回了。食用麦蒿的心情,必须是在打理好庄稼地的前提下,才会有愉悦感。麦蒿,麦蒿,作为恶性杂草,你的疯长是对种田人的羞辱和蔑视。
  麦蒿种子中药名叫葶苈子,能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咳嗽痰涎,水肿胀满等。每年都有收购,有人会专门采集出售,收入也相当可观。作为中药材种植当然可以,若侵占良田绝对不被允许。
  春天已经来临,麦蒿又要旺盛生长起来了。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齐鲁文化之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