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墓与无主墓
2015年04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沙元森

  在造城运动的推动下,这些年房地产业积累了不少存量住房,曾经让国人心惊肉跳的房价问题总算是被摁住了狂飙的势头。现在,让人难受的是死后的“居住”问题,一些城市的墓地价格高得让人绝望,连死的心都没有了。广州墓地一平方卖到五万元,绝对的寸土寸金。在北京,不少市民已经做好了去世后“移居”河北的准备。
  按照市场的逻辑,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墓地价格一路走高应该是供不应求的结果。但是,根据我们的人生经验,墓地似乎没有理由比房子更紧俏。人活一辈子只能死一回,对一些人来说活的时候多置办几套房子也不算太奢侈,比如东北人跑到三亚买房可以躲避严寒,西北人跑到胶东买房可以欣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人死了就只有一个小小的去处,现代人死后没有陪葬品也无需搞什么假墓、疑冢。饶是如此,城市墓地依然是年年紧缺、步步走高。
  为缓解居民压力,一些城市推出了经适墓或者公益性公墓,也不是很受欢迎。一方面是位置偏远,扫墓太费事;另一方面是抹不开面子,很多人都是不怕活得辛苦,就怕死得不风光。如果都想着活在城里,葬在城里,根据中国今后的城市容积率,或许真有人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每年清明前说到“死不起”的问题,民政部门经常要“躺枪”,好像都是部门不作为造成的。其实,死不起更像个“现代病”,不独中国的城市有,在发达国家的城市里也有。谈到墓地紧缺,我常常想起我小时候居住过的村庄。那是个典型的鲁西南村庄,地少人多。村里人死后通常就近埋在村庄附近的农田里,只留小小的坟头,没有墓碑。一代又一代人在那个村庄里生老病死,却没有无地可葬的问题。因为人死了之后,子女若在,上坟无需墓碑也能找得到,几代之后若再无人来,坟头自然消失,就成了可复耕的土地。在那里,人死了是真正的“落叶归根”,不会给土地增加负担。
  人生短暂,一个人记住自己的爷爷不难,但没有多少人能记得住爷爷的爷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亲情的稀释,无论是豪华墓还是经适墓,最终都可能成为无人记得的墓。“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在高价墓背后被忽视的另一面是,在很多城市的公墓里已经出现了许多无人祭扫的墓地,名虽在而墓无主。随着人口流动加大和家庭结构变小,一些传统的殡葬习俗在今天已经难以为继。看到这些变化,就会觉得想让自己“万古流芳”有些虚妄。还是在那个村庄里,我从小常听老人说起的一句话是“何处黄土不埋人”,如果我们能把现在的生活看得更重一些,对死后的事情或许就会多一些释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