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库存”未去“新存”又来
2015年12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谭浩俊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涵盖了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可以说是主要难点。其中,去库存是最为紧要的方面。因为,去库存问题不解决,不仅会使房地产市场发展一直受到库存的强大压力,而且再发展下去,有可能爆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经济稳定。
  但是,去库存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简单,也就不需要上升至中央决策层面,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那么,去库存的难点到底在哪儿呢?如何才能有效消除这些难点,使去库存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呢?
  显然,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地方政府对去库存的态度。因为,库存过多是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结果,要想去库存,自然需要地方政府放弃“土地财政”。而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房地产市场的库存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风险苗头,但多数地方仍然寄希望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重走“土地财政”老路。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就很有可能成为去库存的最大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一线城市房价出现上涨,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房地产市场更多的宽松环境,一些地方政府非但没有将其作为去库存的良好机会,反而借机重拾“土地财政”,部分地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大拆大建。也就是说,在去库存还没有眉目的情况下,增库存的压力又起来了。
  不仅如此,从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隐性库存情况来看,由于前些年投放了太多的土地,相当一部分因为市场不景气而被闲置。这就意味着,一旦市场有所复苏,这些闲置土地有可能被唤醒,成为新增库存。要知道,这些城市的购买力是相当有限的,投资者、投机者也大多不会光顾。一旦隐性库存释放,就有可能与现有库存一起,形成更大的压力。
  尤其现在,借着“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的统一部署,一些地方对农民进城买房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政策支持,却忽视了农民大规模进城,对城市就业的强大压力,以及对城市公共服务的严峻挑战。如果因为去库存需要,就过度地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买房,会留下太多的风险隐患,实则饮鸩止渴。
  实际上,按照目前各地住房的刚性需求,除极少数地方之外,多数地方还是具有一定的消化库存能力的,用3到5年时间,就能将库存消化到合理范围之内。前提是,地方政府不要再盲目增加库存了,不要再打“土地财政”的主意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形之手”别乱伸,是非常关键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