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28年”,悲剧要用“心”避免
2020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新生儿登记看护上,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不能有半点疏忽。


  □本报评论员 朱文龙

  “错换人生28年”事件有了新进展。4月26日晚,河南省开封市卫健委对此事进行了回应,称市卫健委正在督促医院做好相关责任的落实。目前,医院正在和家属协商具体的赔偿问题,“该赔多少会督促医院进行赔偿,如果协商出现问题,则会依法依规走司法途径”。
  这是一起错抱婴儿的悲剧。家住江西九江的许女士养了28年的儿子阿斌(化名)被查出肝癌晚期,当她准备捐肝给阿斌治病时,却发现阿斌并不是她亲生的,亲生儿子另有其人——在同一家医院出生的郭郭(化名)。根据报道,阿斌和郭郭出生在1992年。当时,刚生下来的孩子需要集中管理喂养,加上个别医院的管理混乱、个别医护人员的工作懈怠,就比较容易导致错抱婴儿这种事情发生。阿斌和郭郭当年被“互换”,就跟这一点不无关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涉事医院曾表示“绝不护短”,这种表态无疑为事情的解决开了个好头。
  如今,虽然亲子进行了相认,家属和医院也开始协商具体的赔偿问题,但是此事还远没到画句号的时候。一次疏忽的婴儿错抱,导致的却是两个家庭的情感难题和伦理悲剧。对于这起悲剧的当事人来说,即便医院进行了赔偿,也很难抚平心中的伤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种“抱错”悲剧对当事人和家庭的影响都是不可逆的。这就警示各个医院,在新生儿登记看护上,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不能有半点疏忽。
  为了防止错抱婴儿事件的发生,我国制定了渐趋严格的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1992年之后,“爱婴医院”在国内推广,母亲和婴儿可以全天24小时在一起。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了《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试行)》,明确规定“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意在防止新生婴儿被错领或拐卖。目前,我国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堪称完善,但是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婴儿被错抱的事件仍不时发生。
  回顾相关事例不难发现,个别医护人员的责任心缺失是导致此类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婴儿识别主要依赖佩戴在婴儿身上的腕带,上面记有新生儿使用床号、姓名、住院号、母亲姓名等关键信息。有的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是登记信息时出错,或者在佩戴、洗澡、检查、手术时将腕带给新生儿戴错,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婴儿被错抱。如果个别医护人员责任心再强一些,工作再细致一些,抱错婴儿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从这个角度来说,医护人员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中的爱心和细心缺一不可。唯有“用心”,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错换人生”的悲剧令人叹惋,这样的悲剧绝不能一再发生,改变既要在制度和管理上着力,也要从“心”开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