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棚托起致富梦
陵城区贫困户王书会创业路不简单
2020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金刚 通讯员 朱芮瑶
  
 初次创业
 赔得血本无归

 4月10日,时值暮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德州市陵城区边临镇王庄村,绿油油的麦田彰显勃勃生机,一排排整齐的鸡舍井然成序,为了全天候的监控鸡苗的成长,王书会盖了两间民房,全家居住于此。
  王书会告诉记者,奶奶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常年需要人照看,晚年又得了脑血栓,基本生活不能自理,花了大量的医药费。妻子身体又弱,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女儿上学,全家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由于家庭贫困,在2016年贫困户识别时,王书会被识别为省定贫困户。
  “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咱更得使劲干。”说起自己养鸡的缘由,家贫志不贫的王书会略显无奈,眼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挣钱,自己却被困在家里,出了种几亩薄田之外,不能为家庭带来任何收入,他急的整天唉声叹气。
  于是,在家创业的种子在王书会的心里悄悄萌芽。通过各种考量,他和妻子商量开展养鸡创业。“当时手里没钱,通过亲戚朋友借了20000余元,凑够了启动资金,租赁了同村的一个闲置鸡棚,开始了养鸡路。”2016年6月份开始,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
  然而,事不遂人意,创业的路程无比艰辛。第一批2000只鸡苗出栏后,王书会赚了钱,正当信心满满开始继续投入的时候,由于对市场预判能力不足,加之养殖规模小、缺乏养殖经验,第二批成品鸡让他赔的血本无归,还背上了更多的外债。一时间,王书会的创业跌入低谷。

 政策帮扶
 重拾养鸡行业

  就在王书会一筹莫展的时候,2016年,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区、镇、村三级干部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在了解到王书会的实际情况后,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他沟通交流,从思想上激发他的发展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陵城区的帮扶干部与他结对子,交朋友,帮他分析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产业上想办法。“说干就干,这一次一定要干出一个样子来。”王书会凭借那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王书会看到了新的希望,决定重拾样养鸡行业。
  2016年5月份,王书会打电话找到以前的供鸡苗客户,上了2000只鸡苗。自从认准了这条养殖路以后,王书会吃住在鸡棚,起早贪黑,整理鸡舍、学技术,付出是常人的几倍,但他心里乐滋滋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顺利出栏三批鸡,纯收入1.5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成功脱贫。“2016年底奶奶因病情加重去世了,从那之后我就觉得需一定要把养鸡业做大做强,过上富裕日子,实现奶奶的夙愿。”王书会说。

 成功脱贫
 日子越过越好

  就这样,王书会的养鸡场逐渐步入了正轨。2017年,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动员下,他决定利用政策的东风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
  通过市场行情分析,王书会果断的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盖起了属于自己鸡舍,占地2亩,规模达5000只,养殖规模扩大了一倍,并聘请了济南制药厂的高级技术员,做长期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利润。
  “现年正常情况下出栏达2万只,年收入2万余元,而且相对稳定,照顾家庭和脱贫致富两不误,稳定脱贫摘帽。”从最开始的血本无归,到现在的稳定向好,王书会面露笑容地算了一笔账,目前自己掌握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可以轻松地管理养殖场,妻子到镇上扶贫车间恒宇纺织厂上班,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田地的收成,自己一年的收入相较之前大为改观。
  “我相信,都会有的,也会越来越好。”春光明媚,乘坐政策的东风,用一双勤劳的手,王书会正在编织着最美的致富春景。


  这几天,王书会忙得不亦乐乎。作为远近闻名的养鸡户,家里新的一批鸡苗马上来了。“4000只鸡苗,两个月出栏,纯利润能到5000多块钱。”说起收入,他干得更起劲了。
  今年42岁的王书会原来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开始进入养殖行业。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项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成功脱贫,而且将自己的鸡棚越做越大,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