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宗韶峰 实习生 郭羽
没有人来人往的喧嚣,不似静谧山林的寂静,“四眼桥街”,像一条河流,流淌在山海间;“四眼桥街”,一条和抗日战争有关的街;“四眼桥街”,藏着被很多烟台人遗忘的那个老名字……
往事溯源
修解放路遇上麻烦要另筑四孔的桥
说起四眼桥街的来历,退休后专注于研究烟台历史的于荣先生拿出自己整理的资料细细讲述着。
“1942年,日伪建设局修解放路的时候,遇到了大暴雨,山洪暴发,把刚修好的路面都冲毁了,没办法,修路的人就在洪水的上游加盖了拦河坝,也就是现在的四眼桥街那里。”于荣打开了话匣。
1943年日伪开始修建拦河坝,由于周围地形比较复杂,河水深,两侧的山坡却很高,受当时施工条件和材料所限,日伪决定将在这里要建的桥,选用上下两层两排孔的设计方案,也就是要建成四孔的桥,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地形差异大、施工难的问题,这座桥就是当时的四孔桥。
往事钩沉
“四眼”是两个戴眼镜的日本工头
当时负责管理施工的两个日本人都戴着眼镜,工人们就称呼两个人为“四眼”,后来,“四眼”和“四孔”慢慢被人联系,就有了今天“四眼桥”这个名称。
而桥的名称原定为“芝罘桥”,并将名称刻在了桥柱子上,但出于对当年侵华日军的痛恨,百姓仍沿用“四眼桥”的称呼。
“四眼桥其实依然存在着,只是看不到了,解放后修路时,被埋在了地下。”
四眼桥街最早的故事就是这样。
于荣告诉记者,四眼桥街西起原来烟台信义街的南端(今上夼西路附近),东到宁海路北端(今南迎祥路),全长大约1000米。
新旧之称
老烟台的六马路如今已深埋地下
而今,说起烟台的各个“马路”,熟悉的人都会说起“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和“四马路”,或许老烟台还会告诉你曾经的“五马路”在哪,但在历史的印记里,曾经有一条路,叫做“六马路”。
76岁的张云镇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带着自己的小板凳坐在四眼街口的某个安静角落,看着这里的人来人往。
“‘六马路’这个名,现在很多上了岁数的人,可能还会记得,‘六马路’其实就是现在的‘四眼桥街’。我1977年搬到这里,那时就叫‘六马路’,上世纪80年代,改叫‘四眼桥街’了,后来不断修路,模样也大变了。”说起那时候的“六马路”,张云镇老人总是指着地面说,它已经埋在了地下。
童年忆事
伴着那些高大的梧桐树长大
“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条街的梧桐树下度过的。”徐明静静看着街边鳞次栉比的梧桐树,“那时候每天上学都沿着树绕来绕去地走着,和小伙伴捉迷藏,偷着爬树,捡那些春天掉下来的花和秋天落下的叶。走着走着,就长大了。”
天热了,徐明眼巴巴地望着盛夏的到来,满眼的翠绿,抬头仿佛望不到头的高大树木,和狭隙里透过来的慵懒阳光。
“四眼桥街”,和那些静静矗立的梧桐树,见证了那些曾经与过往,见证了那些花开与花落,见证了这条小街上几十年的兴衰与起落。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不久的将来,这里又会是什么样子?